文字/ 連純慧
歌樂的舞台上,我們往往對引吭詠唱的男高音印象深刻,如《魔笛》裡的塔米諾王子、《卡門》裡的軍官唐荷賽、《杜蘭朵公主》裡的卡拉夫王子…等,男高音像是永恆主角,吸引眾人目光,也主宰眾耳聽覺。然而,若深探歌劇世界,男高音絕非隻手撐天的王者,諸多作曲家筆下的男中音戲劇張力之震盪、獨樑唱段之動人相較英姿煥發的男高音不惶多讓!譬如莫札特筆下的唐喬望尼、比才型塑的鬥牛士、羅西尼打造的費加洛…等,他們讓愛樂者心神蕩漾的程度絲毫不遜嗓音高揚之輩。而歌劇界的天王威爾第更將此道運化淋漓,包括《納布科》、《馬克白》、《弄臣》、《唐卡洛》…等多部劇碼均可聽見挑戰性極高的男中音橋段,考驗著唱功,也試煉著演技,這些角色在史流裡能問鼎的歌唱家寥寥無幾,而音域寬闊、聲情萬變之翹楚正是為歌劇而生,卻遺憾55歲因腦癌殞落的俄國男中音Dmitri Hvorostovs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