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作品編號Köchel Catalogue(Köchel Verzeichnis)

【愛樂小點心】

莫札特作品編號Köchel CatalogueKöchel Verzeichnis

在西洋音樂史上,部分作曲家的作品具有獨特的編碼形式。莫札特便是其中一位,譬如他所寫的《布拉格交響曲》(Symphony No.38 in D Major,K.504〝Prague)除了原本Number 38的編號外,還多了一個K.的編碼。而此K.編碼(或亦可縮寫為KV.編碼)的來由其實源自19世紀奧地利音樂學者柯舍爾(Ludwing Ritter von Köchel,1800-1877)的姓氏縮寫。柯舍爾在西元1862年以編年體的方式完成了551頁莫札特作品的編排,這套系統除了仔細的整理出莫札特所有作品外,也提供了後世研究者與愛樂人士快速方便的查閱捷徑。即使後世許多學者仍不斷發現與修改柯舍爾莫札特作品編號的勘誤,然這套編碼無疑已成為研究莫札特音樂的權威資料之一。

曼罕樂派(The Mannheim School)

【愛樂小點心】

曼罕樂派(The Mannheim School

曼罕樂派指的是18世紀中葉在曼罕選帝侯旗下工作的一群音樂家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創新的音樂理念形成的一股音樂流派。他們以約翰‧史塔密茲(Johann Stamitz)為首,大膽的實踐對聲響的突破與實驗。此樂派對交響曲創作技巧的創新與變革影響甚鉅,其中最著名的曼罕式突強(The Mannheim Crescendo)創造出聲響顏色的對比感與層次性,而靈活使用裝飾奏(The Mannheim Birds)及暫停休止(The Grand Pause)亦為原本沉悶的交響曲注入了嶄新的生命力。

曼罕樂派對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如海頓(Joseph Haydn)、霍夫曼(Leopold Hofmann)等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在他們所寫的交響曲中處處可聽聞曼罕樂派技法的應用與發揮(如海頓的六首《巴黎交響曲》)。而被歸類為曼罕樂派作曲家之一的克利斯提安‧肯納畢希(Christian Cannabich)與曾造訪曼罕的莫札特有音樂上的討論與切磋,是故在莫札特的樂音中亦深埋青年時期在該地習得的音樂種子。

小提琴家瓦汀‧列賓(Vadim Repin,1971-)

【愛樂小點心】

小提琴家瓦汀‧列賓(Vadim Repin1971-

1971年出生於西伯利亞的小提琴家瓦汀‧列賓5歲開始習琴,師從俄羅斯教父級的小提琴教師查克哈‧布隆(Zakhar Bron)。資賦優異的他於11歲及17歲時分別拿下維尼亞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金牌和伊莉莎白小提琴大賽首獎,自此步上國際級獨奏家的生涯。美籍猶太裔的小提琴家兼指揮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曾盛讚列賓是他「所聽過最好最完美的當代小提琴演奏家之一!」而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樂評更聲稱「瓦汀‧列賓的音樂無懈可擊:流暢的技巧、閃耀的音色、鮮明的風格,以及泉湧的想法無一不備!」時值盛年的列賓是世界各大樂團以及音樂節的常客,近年所灌製的錄音更屢獲獎項,如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及奏鳴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等等皆是近幾年小提琴錄音中備受肯定的上乘之作。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 Orchester)

【愛樂小點心】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 Orchester)

世界知名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成軍之濫觴可溯源自西元1479年,彼時有三位音樂家被市議會任命為市政團隊的成員,專為市政的各項活動、市內教堂的禮拜,以及劇院的戲碼伴奏演出。由於受到許多權貴與普羅大眾的喜愛,這個原來編制極迷你的室內樂團開始逐年增加人數,除了遊走於富豪的私人宅邸以及各個小酒館表演外,自1743年起更駐紮在萊比錫市中心的「三天鵝酒店」(Zu den drei Schwanen)採行〝聽者付費〞的表演藝術年費制,開啟未來將樂團轉型為職業樂團的先機。

1766年萊比錫成立「喜劇院」(Komödienhaus = Comedy Theatre),因為沒有該劇院專屬的樂團,所以大量聘僱在「三天鵝酒店」演奏的音樂家們為戲劇配樂。此事引起了官方的注意,認為應該要在萊比錫市內尋覓一個公有的空間讓人數日漸增多、水準日益提升的樂團有長年棲身之所。該時有智者提議讓樂團使用原來當做布匹交易的「布商大廈」中閒置的樓層為根據地,如此除了空間夠寬廣外,亦可節約市政經費。於是在市長與市議會的協力互助下,「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在西元1781年成軍並舉行了它的首演音樂會,更在1786年完成了許多合約的訂定,且以「堅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條作為音樂為人類服務的樂團理念。

在歷經多位當時在歐陸著名的指揮以及演出無數重要的作品後,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在1835年首度給予浪漫派重要的作曲家兼指揮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音樂總監的終生職,在他的帶領下,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不僅成功的轉型為一流的職業樂團,其廣納優秀演奏家的策略更使其編制迅速擴張。到了1884年,這個身為萊比錫市重要文化資產的樂團終於有了自己的新音樂廳,結束了寄人籬下排練演出的歲月。

戰爭總是無情的摧毀一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音樂廳也在劫難逃。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的空襲轟炸將音樂廳夷為平地,因此戰後的樂團只能流離失所、四處遷徙,此景況一直要到1981年後第三代音樂廳的落成方獲緩解。由於二戰後的萊比錫歸共產東德所有,是故此建築便成為東德境內唯一的大型音樂廳,而其廳內的華麗巨型管風琴更舉世聞名。音樂史上的萊比錫本來就是成就許多音樂家的城市,因此這個管風琴上以拉丁文複刻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 Res Severa Verum Gaudium)的意義與圖旨耐人尋味。

目前的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由義大利籍音樂總監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領軍,此合約將維持至2020年。

指揮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

【愛樂小點心】

指揮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 

與世界知名的義籍指揮家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及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同樣兼擅歌劇及管弦作品的義大利指揮家里卡多‧夏伊1953年2月20日出生於米蘭的音樂世家。其父為長於譜寫歌劇的作曲家盧西雅諾‧夏伊(Luciano Chailly)而其姊為豎琴演奏家辛辛莉亞‧夏伊(Cecilia Chailly)。緣於生而得之的家庭環境,里卡多‧夏伊自幼即由父親啟蒙習樂,並分別於佩魯賈(Perugia)和米蘭(Milan)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且他年少時師從指揮家佛朗哥‧費拉拉(Franco Ferrara)學習各種指揮技巧的歲月亦為他日後的指揮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十歲時,天賦與才華出眾的里卡多‧夏伊即在世界著名的米蘭斯卡拉大劇院(La Scala)擔任國際級指揮大師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助理指揮。其後他帶著豐沛的音樂能量以及飽滿的生命熱情前後任職於柏林廣播交響樂團(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倫敦愛樂(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波隆那市立歌劇院(Teatro Comunale Bologna)、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米蘭威爾第交響樂團(Orchestra Sinfonica di Milano Giuseppe Verdi)…等等。他嚴格的要求自己遵循古典的道統,卻也勇於嘗試各類型的現當代音樂。1986年,經由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在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pile)的居中牽線,里卡多‧夏伊首次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 Orchester)建立合作關係。而經過十多年陸陸續續的接觸、排練與演出後,里卡多‧夏伊於2005年正式成為該團的首席指揮。這份原本只為期五年的合約因良善的合作關係於2008年五月被延長至2015年,在2013年6月又再次於雙方的認同下被延伸至2020年。在音樂事業上獲獎無數的他除了世界各地繁忙的巡演外,里卡多‧夏伊與Decca唱片公司已續簽有30年以上之專屬合約,且在其旗下灌錄過超過150片的錄音,其中包括布拉姆斯、馬勒以及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全集。

日本村松長笛(The Muramatsu Flute)

【愛樂小點心】

日本村松長笛The Muramatsu Flute

在國際長笛圈知名度與使用度頗高的日本村松長笛是由日本手工長笛製作者村松孝一(Koichi Muramatsu)先生於1923年創立。他憑藉己身對長笛音樂的喜愛堅持製作出讓演奏者得以盡情展現音樂的高品質樂器。由是在世界眾多的手工長笛品牌中,村松長笛以其甜美醇厚的音質以及明淨如琉璃的穿透性獨樹一幟。不少重量級的長笛家如詹姆斯‧高威和艾咪‧波特等等皆是村松長笛的代言人與使用者。今年適逢村松孝一先生離世五十周年,這個經歷過其子村松治(Osamu Muramatsu)經營、如今又由其孫村松明夫(Akio Muramatsu)掌舵的長笛團隊儼然已不僅是令日本人驕傲的老牌樂器公司,他們所展現出的精準度與專業度確乎是日本工藝技術的極致表現。

法國長笛學派【1】(The French Flute School 1860-1950)

【愛樂小點心】

法國長笛學派【1】(The French Flute School 1860-1950

一般而言,法國長笛學派指的是十九世紀中期以長笛家保羅‧塔法奈爾(Paul Taffanel)為首的演奏流派。即使此樂派的興起與興盛在音樂史上充滿傳奇性,現今音樂學者們亦對「學派」一詞套用的適當與否秉持不同意見,但這個起自巴黎的長笛源流確乎影響了日後此器樂的發展、演奏,以及曲目擴展…等等。不過,法國長笛學派的誕生並非偶然,樂器改革即在其間扮演了重要角色。原來彼時長笛家貝姆(Theobald Boehm’s)大幅度調整修正了傳統6-12鍵古長笛音色不平均、音準難控制、指法運用拗手等缺點(作曲家莫札特創作長笛音樂時即大肆抱怨過這些古長笛的缺點),使長笛演奏更加容易及悅耳,是故形塑了該樂派的生成。

若追根溯源,保羅‧塔法奈爾的老師,亦是當時法國著名的長笛演奏家路易‧多魯斯(Louis Dorus)是最早對此款新興的貝姆長笛大為讚賞的音樂人,並且在他向世人展示這項樂器史上的變革前已秘密練習這種長笛達數月之久。待他成為巴黎音樂院的教授後,便大量在教學上使用貝姆長笛,由是傳統古長笛迅速式微,而貝姆長笛則蓬勃流行,各樣關乎新長笛的曲目與技巧練習亦如繁星般倏忽在樂壇中熠熠閃耀。保羅‧塔法奈爾繼此師承,以他高超的演奏技巧、纖細的音色變化和獨特的音樂品味將長笛在歷史上的地位臻至前所未有的高峰。而自其以降崇尚法式澄明通透、顏色變幻與音質平均…等演奏風格的長笛家們即為後世的部分音樂學者以「法國長笛學派」統稱。今日此學派的徒子徒孫們已遍布世界各地,且在教學與演奏上引領長笛音樂的主流。

小提琴演奏家陳銳(Ray Chen)

【愛樂小點心】

小提琴演奏家陳銳(Ray Chen

台灣裔澳洲籍小提琴演奏家陳銳在2008年的曼紐因小提琴大賽(International Yehudi Menuhin Violin Competition)以及2009年的伊莉莎白大賽(Queen Elisabeth Music Competition)摘下雙冠後即在國際樂壇上展露頭角。他四歲開始學琴,十一歲即獲頒澳洲最具權威指標性的音樂考試AMEB(Australian Music Examinations Board)之演奏文憑,並在澳洲各類音樂大賽中獨占鰲頭、鋒芒盡出。雪梨音樂院的教授李希特(Goetz Richter)因而盛讚他為「澳洲有史以來最天賦異稟的小提琴家!」陳銳十五歲考入費城寇蒂斯音樂院就讀,拜於美國小提琴演奏家兼教育家亞倫‧羅森(Aaron Rosand)的門下習藝,且以優異的成績榮獲各項獎學金。在國際大賽的加持下,陳銳除世界各地滿檔的演出行程外,更於2010年在SONY 唱片旗下錄製法朗克小提琴奏鳴曲、柴可夫斯基以及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等經典曲目。而他目前所使用的1702年斯特拉第瓦里小提琴則由日本音樂基金會資助提供。

短笛演奏家里諾‧伊頓(Lior Eitan)

【愛樂小點心】

短笛演奏家里諾‧伊頓(Lior Eitan

里諾‧伊頓為以色列著名的長/短笛演奏家,他師承以色列愛樂前長笛首席尤里‧蕭漢(Uri Shoham),並曾求教於瑞士長笛家葛拉夫以及匈牙利長笛家阿朵里安。1985年以優異的成績自特拉維夫學院(Tel Aviv Academy)畢業後,里諾‧伊頓即進入以色列小交響樂團(Israel Sinfonietta)擔任長笛首席,1988年更在以色列愛樂音樂總監祖賓‧梅塔的拔擢下加入以色列愛樂任短笛演奏家之職。如同世界上其他著名的短笛演奏家,里諾‧伊頓亦致力於短笛演奏法的研究、更新以及短笛曲目的改編、開拓。截至目前為止,以色列年輕一輩的傑出作曲家們已創作近二十首的短笛專屬曲目給里諾‧伊頓演奏,其中並有多首短笛協奏曲是由伊頓與以色列愛樂發表世界首演。而他甜美、溫暖、厚實的笛音總能深深擄獲樂迷的心。

 

雙簧管演奏家艾力克斯‧可萊(Alex Klein)

[ 愛樂小點心 ]

雙簧管演奏家艾力克斯‧可萊(Alex Klein

1964年出生的巴西籍雙簧管演奏家艾力克斯‧可萊九歲開始學習雙簧管,在進入美國歐柏林音樂院就讀前即在巴西以獨奏家以及樂團演奏家的身分巡迴各地。1988年,艾力克斯‧可萊在競爭激烈的日內瓦大賽中獲得首獎,是繼教父級演奏家漢斯‧霍立格(Heinz Holliger)1959年獲獎後第二位以雙簧管演奏家身分獲此獎項的音樂家。他1995年進入芝加哥交響樂團任首席之職,並以獨奏家姿態與費城交響樂團瑞士羅曼德樂團合作。2002年更在指揮家巴倫波因的引領下灌錄理查‧史特勞斯的雙簧管協奏曲而獲該年葛萊美獎的獨奏家獎項。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艾力克斯‧可萊於2004因肌張力障礙症(focal dystonia),手指無法順利彎曲或伸直而引退,目前他在母校歐柏林音樂院教授雙簧管、室內樂以及指揮等課程,並是許多音樂節和大師班的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