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Concerto for Oboe and Small Orchestra in D major
[ 藝文隨筆 ]
西洋音樂史上總有那麼一些作曲家站在時代的交關處,或推動風格時期的演變,或見證時間巨輪的滾動,在滔滔不絕光陰長河的分水嶺,以神來之筆巧妙的無縫銜接先來與後到,古人與來者。如老巴哈的二兒子C.P.E.巴哈之於巴洛克與古典,如樂聖貝多芬之於古典與浪漫,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左擁浪漫時期自由蜿蜒的聲線,右抱華格納實驗精神的繁複和聲。這位十九世紀中期生於慕尼黑音樂家庭的作曲家是個什麼都得寫到極限的人,他的交響詩(Tone Poems)艱難巨大、目不暇給;他的歌劇(Opera)爭議腥羶、色慾橫流。然而這般的極端卻衍生出一種迷幻,願者上勾,嗜者難戒,彷若華麗的琉璃世界,一旦墮入即難抽身。
理查.史特勞斯在他生命晚期所創作的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是與美國費城緣份彌深之作,其創作之因可源溯至曾於費城交響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任職長達31年之久的雙簧管演奏家德蘭西(John De Lancie)。二次大戰之前德蘭西是匹茲堡交響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的雙簧管首席,後應召入伍,在戰爭的末期以士兵的身分巧遇理查.史特勞斯。其時德蘭西年少無懼,除讚美理查.史特勞斯在《唐璜》、《唐吉軻德》及其它管絃樂作品的創作功力外,竟問鼎盛名天下的作曲家是否有意願為雙簧管寫一首協奏曲?這個要求想當然爾被當下回絕了。然一段時日之後,德蘭西的哥哥寄了一封剪報給他,剪報內容即是關於81歲的理查.史特勞斯受一美國大兵鼓舞而發表新作–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消息。在得知此消息後不久,德蘭西受理查.史特勞斯之邀共進晚餐,並獲得了在美國的首演權。(此作完成於1945年,世界首演在蘇黎世,1946年2月26日由雙簧管演奏家Marcel Saillet擔綱發表。)
然而,德蘭西與這首協奏曲的情緣並不如預期順利。戰後服務於費城交響樂團的德蘭西礙於樂團協議以及職業倫理,不得不把美國首演權拱手讓給當時的首席圖巴多(Marcel Tabuteau),又因圖巴多不喜此曲,最後由另一位雙簧管演奏家米勒(Mitch Miller)在美國首演。這樣的千折百轉使得德蘭西在任職費城交響樂團的 31年歲月中,只得到一次演出機會,而他1991年錄製此曲時,已離其被創作的時間有46年之久了。
這首協奏曲三個樂章都楚楚動人,從線條韌長的第一樂章,到深情婉約的第二樂章而不中斷直入大鳴大放的終章都讓人屏息讚歎。我是一位吹長笛的人,卻在這些年戀戀眷眷這首協奏曲迷人的旋律與和聲。對我而言,理查.史特勞斯的浪漫是跌宕綿延的,是藕斷了還要千絲萬縷纏綿黏連的。它近乎一種失控的熱情,非燒到柴枯火盡不可遏抑,非愛到千秋萬世不能罷休。他的音樂線條理直氣壯、咄咄逼仄,可怖且可怕,但你一但愛上它,便願意許下三生七世之願,用天荒地老、海枯石爛換那紋身的激情。
連純慧書於2012年12月12日台北陰雨綿綿的深秋之夜
文字版權所有,友善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後記:
- 鑒於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即將於2013年1月來台,在此推薦曾於1988年獲日內瓦大賽首獎,並曾任職於該樂團,後因肌張力障礙症(focal dystonia)而辭職的雙簧管演奏家艾力克斯.可萊(Alex Klein)與該樂團2001年的錄音。此錄音於2002年獲葛萊美獎。其演奏速度較其它版本慢,卻能獨樹一幟、自成一格。
- 在實際演奏時,二、三樂章是一氣呵成不停頓的,音樂術語稱此種情況為attacca。
三個樂章的錄音連結如下: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s4dFc2xv48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PxJm5Jmgk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MhZMy28a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