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才,我玩音樂! 精靈般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之二

導聆曲目:莫札特《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K466

莫札特作品編號K或KV是德文Köchel Verzeichnis的縮寫,即英文之Köchel catalogue,中文之寇海爾目錄。寇海爾(Ludwig Ritter von Köchel,1800-1877)係奧地利音樂學者、作家兼出版商,因替莫札特編序作品而名留青史。

——————————————————————————————————–
此為2015年4月25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所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在西洋音樂史的波滔中承載了無數天分橫溢、才華洋灑的作曲家,然而唯獨古典時期的莫札特堪與〝天才〞二字匹配。他與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以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並稱「維也納三傑」,並將維也納古典主義的風格推至前所未見的高峰。自幼即被以「音樂神童」(child prodigy)盛讚的他在歐陸奔波巡演的行旅中接觸到豐富多元的音樂流派,且在去蕪存菁後樹立了後世作曲家難以望其項背,獨具優雅線條、豐沛和聲以及飽滿織度的莫札特風格。有別於海頓、貝多芬專擅特定樂曲形式的作風,莫札特的神筆 閱讀全文〈我是天才,我玩音樂! 精靈般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之二〉

〜孤舟江雪〜 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與他的《馬太受難曲》

導聆曲目:《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BWV244
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縮寫,英文為Bach Works Catalogue,即「巴哈作品目錄」之意,為世界通行巴哈作品編碼之縮寫,西元1950年由德國音樂學家沃夫岡.施密德(Wolfgang Schmieder,1901-1990)編纂啟用。

——————————————————————————————————–
此為2015年3月28日星期6下午2:00-5:00於天下文化-93人文空間所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17世紀初,當巴洛克風格(Baroque)廣泛被運用至音樂創作之際,義大利的豐沛多元以及法國的精巧細緻顯然凌駕於日耳曼的循規蹈矩之上。因此雖然有舒茲(Heinrich Schütz,1585-1672)、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1637/39-1707)、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1681-1767)…等作曲家的披荊斬棘、開拓先鋒,以及萊因肯(Johann Adam Reincken,1623-1722)、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貝姆(Georg Böhm,1661-1733)…等管風琴演奏家的另闢蹊徑、獨幟創新,然終無一人能將德奧的音樂風格匯流統整、變故革新。直至約翰.賽巴斯提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於家學綿延的基礎上逆流而行,方樹立擎天立地的創作典型。而其泛備文學、神學、語言、數算等多重面向之專才,更使其作品感性理性兼具,柔軟嚴肅並存,是後世作曲家擇善師法的借鑑,也是他們望塵莫及之楷模。 閱讀全文〈〜孤舟江雪〜 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與他的《馬太受難曲》〉

〜舞宴,舞艷〜 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 – 1875)與他的歌劇 《卡門》

導聆曲目:歌劇《卡門》(Carmen

——————————————————————————————————–
此為2015年2月8日星期日下午2:00-5:00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十九世紀中葉,當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與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憑藉著他們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長才與線條絢麗的詠嘆調(Aria)在歐洲歌劇舞台上耀眼奪目、光輝燦爛之際,法國的歌劇發展卻一直停留在沒落的「大歌劇」(Grand Opera)及空泛的「喜歌劇」(Opéra Comique)間,無有可與德義兩國匹敵並論的歌舞藝術出現。即使做為法國音樂指標的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創作人才,然觀眾品味之保守與藝文環境之艱難使得大多數
青年作曲家龍困潛灘、抱憾扼腕,法國的歌劇進程亦因此遲滯不前、停緩不濟。直至忠於己身信念的比才突破重圍、不顧千夫的大膽嘗試嶄新型態後才將法國的舞台藝術臻至與德義鼎立的高峰,甚至間接影響了後來義大利馬斯康尼 閱讀全文〈〜舞宴,舞艷〜 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 – 1875)與他的歌劇 《卡門》〉

繽紛燦爛的童話世界〜在指尖旋轉起落的《胡桃鉗》

 

導聆曲目:柴可夫斯基與法籍舞蹈家培帝巴(Victor Marius Alphonse Petipa,1818-1910)、俄籍舞蹈家伊凡諾夫(Lev Ivanov,1834-1901)合作之芭蕾舞劇《胡桃鉗》(The Nutcracker),以及柴可夫斯基擷取芭蕾舞劇《胡桃鉗》音樂精華另集合而成之《胡桃鉗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Op.71a)。

——————————————————————————————————–
此為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崇友人文講堂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也是11月15日《悲愴與蒼涼~在白茫中踽行的柴可夫斯基》一文的續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自法籍作曲家暨舞蹈家盧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以降至19世紀中葉的200年間,芭蕾舞與芭蕾音樂一直是法國人的專利旗幟。然若從今日之視角回溯史篇,俄國斯方為奠立古典芭蕾基石的正宗。由於19世紀俄國皇室對芭蕾的熱愛加諸傾全力與權力的發展金援,來自歐陸各地,特別是法國的舞蹈家們紛紛被延聘至俄羅斯之皇家馬林斯基劇院(Imperial Theatres of St. Petersburg,及今日之Mariinsky Theatre)擔任舞者暨編導之職,使東土之芭蕾瞬息間蓬勃興盛,其堂皇富麗之程度亦迅速超越法國成為世界之亮閃新星。樂舞相依、舞樂相成,優秀的舞作不能或缺的便是與之相襯的音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躬逢其盛,在俄羅斯的舞蹈發展如日中天之時受時任馬林斯基劇院總監的斯亞 閱讀全文〈繽紛燦爛的童話世界〜在指尖旋轉起落的《胡桃鉗》〉

~悲愴與蒼涼~ 在白茫中踽行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導聆曲目: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Symphony No.6 in B MinorOp.74Pathétique

——————————————————————————————————–
此為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崇友人文講堂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十九世紀中葉浪漫主義之精神發展至遠端極致,由是別立於西歐音樂圈外的作曲家們開始以己身特殊的文化元素與深厚的古典功底為自己母國的聲響謳歌,西洋音樂史上的「國民樂派」(Nationalism)於焉成形。然而,在世界各地正為美國獨立運動與法國大革命震撼鳴驚之際,俄羅斯的帝制卻如火如荼在東土上燃撚。1825年俄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of Russia,1796-1855)即位後,專制武斷、獨裁鐵腕,是故爆發了由具自由理念的貴族與軍官們策動的「12月黨人革命」,而他以「祕密警察第三局」防堵不同意識形態的做法與逢反必捕、逢異必清的作風使得當時的俄羅斯瀰漫著一片恐怖肅殺之氛圍。不過,政治領域的不能明言,卻成就了藝術範疇的蓬勃暗喻,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1818-1883)、杜斯托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1821-1881)、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的文字鑿鑿;葛令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俄國國民樂派之父)、達戈密希斯基(Alexander Sergeyevich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樂音鑑鑑,皆將屬於俄羅斯民族的嘔吶訴諸於藝術的底蘊當中。其中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更長於此道,他既蜿蜒細膩又銳不可擋的撼筆已然是俄羅斯文化的標竿,民族的旗幟。 閱讀全文〈~悲愴與蒼涼~ 在白茫中踽行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再次深琴擁舞~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寫給大小提琴的雙重協奏曲

導聆曲目:布拉姆斯<給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雙重協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in A Minorop.102

———————————————————————————————————–
此為2014年10月4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文水藝文中心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謝謝!
————————————————————————————————————

自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開啟以人為本的浪漫主義大門,以及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吟詠個人主義的謳歌之後,音樂史上的浪漫時期(The Romantic Period,約西元1820-1900年)由是展開。在這個如萬星綴夜、繁花漾春的年代,具備不同才華的作曲家們紛紛以己身之優勢在音樂的舞台上大顯身手、自由馳騁。譬若舒曼(Robert Schumann)幽然在樂音中隱藏的文學靈魂、敘述風格;譬若李斯特(Franz Liszt)昂然在琴鍵上展現的華彩炫技、飛簷走壁;又譬若華格納(Richard Wagner)毅然在舞台邊實驗的標新立異、一幟獨樹等等…,在在都顯示了浪漫時期不可預測、雜沓多變的迷幻特質。然而,在眾多使人目眩神迷的聲響中,1833年在德國漢堡出生的布拉姆斯卻孤鴻飄渺、幽人獨行的臬奉燈火已然闌珊的古典主義。他追求文質並茂的風格,以為莊嚴與宏偉才堪稱音樂的內容;他堅守諧調平衡的和聲,以為巨大結實的結構方能承載緜延 閱讀全文〈~再次深琴擁舞~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寫給大小提琴的雙重協奏曲〉

〜悠遊在幸福國度裡的樂音〜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導聆曲目:《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Op.64

———————————————————————————————————–
此為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下午2:00-5:00純慧於文水藝文中心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也是2014年7月27日《天階夜色,小扇流螢〜孟德爾頌與他的《仲夏夜夢》》一文的續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謝謝!
————————————————————————————————————

西元1829年年方弱冠的孟德爾頌復興巴哈名震四方後,鑒於萬卷書萬里路的明訓以及在柏林發展的限制性,旋即動身前往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倫敦行旅。選擇英國的原因一方面導源於孟德爾頌家族對於英倫氛圍的喜愛,一方面在音樂史上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85-1759)、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都曾於英國叱詫風雲、呼風喚雨。加之孟德爾頌的摯友,布拉格出生的猶太裔鋼琴家莫雪勒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自1826年後旅居倫敦,因此對於急欲廣見世面與拓展事業的孟德爾頌而言,此地是母國之外的不二選擇。 閱讀全文〈〜悠遊在幸福國度裡的樂音〜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天階夜色,小扇流螢~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與他的《仲夏夜夢》

導聆曲目:《仲夏夜夢序曲》與《仲夏夜夢劇樂》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Ein SommernachtstraumOvertureOp.211826Incidental MusicOp.611843 

———————————————————————————————————–
此為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下午2:00-5:00純慧於台北愛樂暨梅哲文化館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以鋼琴、Apple TV投影、柏林愛樂Digital-Concert-Hall同步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導聆講座,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謝謝!
————————————————————————————————————

孟德爾頌是西洋音樂史上最多才多藝的作曲家。得自家庭的培育、雙親的支持、師長的提攜,以及自身的努力,他的一生平穩順遂、知足幸福。厚實的音樂功底加上深刻的文學涵養使其在創作領域外,還能眼光長遠、見解獨到的復興巴哈(J.S.Bach,1685-1750)、重釋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推舉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無分時代遠近將深具價值的音樂藉由精準的詮述留存人間。而今日聞名世界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 Orchester)與萊比錫音樂院(HMT Leipzig)之建立和創辦更是緣自孟德爾頌勉力播種、辛勤耕耘的成果。他對生命 閱讀全文〈天階夜色,小扇流螢~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與他的《仲夏夜夢》〉

天地悠悠,愴然涕下 在孤寂中燃盡熱情之火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導聆曲目: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Op.61

—————————————————————————————————————————–
此為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下午3:00-6:00於西門町法鼓德貴學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導聆課程,現場並備有優質下午茶。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謝謝!
—————————————————————————————————————————–

繼海頓與莫札特之後,生命歷程橫跨18與19世紀的貝多芬將維也納古典主義的傳統勵精更始、革新變舊。由於身處西方啟蒙運動的驚滔駭浪之下,加上自27歲起即蒙受耳疾的痛苦試煉,貝多芬型塑出了歷史上獨有之崇高深刻、嚴峻挺拔的音樂風格。他承襲古典精神的高尚典雅,並揉合個人主義的幽微內省,在時代的風馳電掣、推波助瀾下力道十足的將古典的巨輪推堆至浪漫主義的城郭。他不若海頓具貴族皇權的加持,更不如莫札特有天縱英才的穎慧,貝多芬的一生都在與帝制抗衡、與命運搏鬥、與自己掙扎。他永遠在宇宙與人類相抗相偕的議題中論戰,也不斷於宿命與意志相違相抵的漩渦中逆泅。源自對普世價值的熱情獻身以及對厄運考驗的頑強拒抗,貝多芬之後的19世紀作曲家們幾乎無一 閱讀全文〈天地悠悠,愴然涕下 在孤寂中燃盡熱情之火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小提琴家暨作曲家喬望尼‧巴第斯塔‧維奧帝(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

【愛樂小點心】

小提琴家暨作曲家喬望尼‧巴第斯塔‧維奧帝(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

年長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16歲的義大利裔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維奧帝出生於義大利西北方的馮台威托堡市(Fontanetto Po)。因在幼年時即展露音樂天賦,後被攜至圖凌(Turin)拜於當時重量級的小提琴家普尼亞尼(Gaetano Pugnani)之門下學習。

維奧帝的音樂事業起始於巴黎,在皇權統治時代他曾負責菲杜劇院( Théâtre Feydeau)的規劃與重建工作。但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浪潮襲捲,維奧帝在西元1792年搬遷至倫敦。除以小提琴獨奏家的身分公開演出外,也在倫敦一義大利歌劇院擔任指揮之職。當時聲譽如日中天的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亦經常是維奧帝音樂會的座上賓。然而,由於其政治立場與當權者相左,維奧帝及其門生於1798年被英國驅除出境,只得前往德國的史納菲特(Schenefeld, Pinneberg)定居。自該時起,維奧帝雖然依舊在許多私人音樂會演出,卻轉職經營酒品買賣以維持生計。

西元1811年在劍橋公爵的說情下,維奧帝回到英國並取得大英帝國的公民身分。其後他成為1813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的創始人之一,也在法國重新掌管巴黎歌劇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在西洋音樂史的定位上,維奧帝是現代小提琴演奏法之父,而其小提琴教學和演奏觀念深深影響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以及帕格尼尼(Niccoló Paganini,1782-1840);其29首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則在貝多芬的筆下埋藏了啟蒙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