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與蒼涼~ 在白茫中踽行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導聆曲目: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Symphony No.6 in B MinorOp.74Pathétique

——————————————————————————————————–
此為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崇友人文講堂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十九世紀中葉浪漫主義之精神發展至遠端極致,由是別立於西歐音樂圈外的作曲家們開始以己身特殊的文化元素與深厚的古典功底為自己母國的聲響謳歌,西洋音樂史上的「國民樂派」(Nationalism)於焉成形。然而,在世界各地正為美國獨立運動與法國大革命震撼鳴驚之際,俄羅斯的帝制卻如火如荼在東土上燃撚。1825年俄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 of Russia,1796-1855)即位後,專制武斷、獨裁鐵腕,是故爆發了由具自由理念的貴族與軍官們策動的「12月黨人革命」,而他以「祕密警察第三局」防堵不同意識形態的做法與逢反必捕、逢異必清的作風使得當時的俄羅斯瀰漫著一片恐怖肅殺之氛圍。不過,政治領域的不能明言,卻成就了藝術範疇的蓬勃暗喻,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1818-1883)、杜斯托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1821-1881)、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的文字鑿鑿;葛令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俄國國民樂派之父)、達戈密希斯基(Alexander Sergeyevich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樂音鑑鑑,皆將屬於俄羅斯民族的嘔吶訴諸於藝術的底蘊當中。其中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更長於此道,他既蜿蜒細膩又銳不可擋的撼筆已然是俄羅斯文化的標竿,民族的旗幟。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於俄羅斯的一個礦業小城沃特金斯克(Votkinsk)。其父伊利亞.柴可夫斯基(II’ya Petrovich Tchaikovsky,1795-1880)是礦場的工程管理人員;母親則是擁有法籍血統的嫻靜女子雅莉珊德拉(Alexandra Andreyevna,1812-1854)。柴可夫斯基對音樂之早慧可追溯自四歲稚齡(1844年),據說這年他與妹妹莎夏(Aleksandra Davïdov,1841-1891,娘家以Sasha莎夏稱呼她,史家亦慣稱她為莎夏。)於玩耍間編唱了一首名為〝我的媽媽在聖彼得堡〞的兒歌,使父親注意到他對聲響敏銳易感的天份而旋即將他送到當地的鋼琴教師瑪麗亞.帕契柯娃(Mariya Palchikova)門下學習。然而,他過度纖細綿密的天性以及沉浸耽溺於家中音樂盒莫札特《唐.喬望尼》(Don Giovanni)曲調的行為反讓父母對他的習樂之路望而生怯,加上後來父親工作的變動遷徙,柴可夫斯基終在幼年時期與音樂夢想交錯擦身。

西元1848年起的兩年內,伊利亞的職務不停擺盪於聖彼得堡(St.Petersburg)與阿拉帕亞斯克(Alapayevsk)兩地間,因此柴可夫斯基十歲起即被父母送至聖彼得堡的法律預備學校(School of Jurisprudence,Jurisprudence即具〝律法〞之意)寄宿。情感上極度依賴家庭的柴可夫斯基對於與父母分離的狀態極為焦慮,他曾以「生命中最慘歲月之一」的激烈語言形繪這段時光。此外,當時奪命的疫病猩紅熱在聖彼得堡擴散蔓延,染病後痊癒的柴可夫斯基內疚的認為自己是照顧他的世伯莫德斯特.瓦卡(Modest Vakar)之長子因此疾亡命的罪魁禍首,孤單寂寞加上不知所措確乎強化了他日後對人事物之解讀神經兮兮的遠因。

即使不喜鑽研律法,聰穎的柴可夫斯基仍於12歲時順利考入法學院成為正科生。就在他認為生命從此要趨於穩定時,母親卻突然染上霍亂辭逝,給他的精神狀態致命一擊。從這年起他雖然仍勉力繼續法學院的課程,也順利畢業進入司法部擔任公職,但他的靈魂實已轉與兒時最熟悉的音樂相伴相依,在抽象形上的聲響中尋求慰藉解脫。適巧,西元1859年俄羅斯音樂協會委託安東.魯賓斯坦(Anton Grigorevich Rubinstein,1830-1894)籌設一個培育音樂專才的正式音樂機構(RussianMusical Society),這個原本只是小班制的音樂專班於1862年改制成為聖彼得堡音樂院(St. PetersburgConservatory),成為俄羅斯第一座專業的音樂學校。彼時已任職司法部卻難捨對音樂狂熱炙情的柴可夫斯基於1861年考入這個音樂專班,並拜於理論家茲倫巴(Nicolay Ivanovich von Zaremba,1821-1879)門下學習。為了全心投入音樂的領域,柴可夫斯基於1863年4月向司法部提出辭呈,即使此辭呈到1867年才獲准,柴可夫斯基仍矢志不移在期間接受了安東.魯賓斯坦於音樂院予他的古典德奧式之嚴格訓練,孜矻勤勉、向學不墜,並於拿下最高榮譽銀牌獎畢業後的1866年1月18日到達莫斯科,以微薄的薪資擔任尼可萊.魯賓斯坦(Nicolai Rubinstein,1835-1881,安東.魯賓斯坦之胞弟)1860年所創建之莫斯科音樂院(The Moscow Conservatory,即今日之柴可夫斯基音樂院)的和聲學教師,含辛茹苦直至緣遇梅克夫人(Nadezhda Filaretovna von Meck,1831-1894)柴可夫斯基方辭去教職專注獻身於創作領域當中。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選用導聆的錄音錄影如下:

  1. 俄國指揮家瓦列里.葛濟夫(Valery Gergiev)指揮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Weiner Philharmoniker)之版本。CD編號:Decca475 6315
  2. 俄國指揮家瓦列里.葛濟夫(Valery Gergiev)指揮馬林斯基樂團(Mariinsky Orchestra)2010年於巴黎普萊耶勒廳(Salle Pleyel)錄製之版本。DVD編號:MAR0513

俄國指揮家葛濟夫與馬林斯基劇院樂團並將於2014年12月1、2日首度造訪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等諸多俄國重量級作曲家之作品,邀請大家與純慧共襄盛舉,前往聆聽。

以上錄音均可自佳佳唱片中華店古典部購得

音樂沙龍中其它輔助導聆的錄音皆為推廣古典音樂使用,絕無任何販售與複製音檔之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E-MAIL:fluteliza@gmail.com

 

辛苦的沙龍工作人員,謝謝他們無私無償的為沙龍付出。
辛苦的沙龍工作人員,謝謝他們無私無償的為沙龍付出。
崇友人文講堂場地雖然簡單,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讓我們都專注聆聽,屏氣凝神。
崇友人文講堂場地雖然簡單,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讓我們都專注聆聽,屏氣凝神。
柴可夫斯基的生命與音樂是既苦澀又甘醇的一杯。
柴可夫斯基的生命與音樂是既苦澀又甘醇的一杯。
柴可夫斯基美麗的樂音令大家耳炫神迷。
柴可夫斯基美麗的樂音令大家耳炫神迷。
中場休息與愛樂好朋友們同歡的純慧。音樂路途上有大家相伴真是幸福幸運。
中場休息與愛樂好朋友們同歡的純慧。音樂路途上有大家相伴真是幸福幸運。
台灣古典吉他界的翹楚--劉士堉老師大駕光臨純慧的音樂沙龍。音樂人相遇非常開心。
台灣古典吉他界的翹楚–劉士堉老師大駕光臨純慧的音樂沙龍。音樂人相遇非常開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