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聆曲目:《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in C Minor,Op.18)
*文章中遇生卒年不詳者暫時不予載記,待日後學術資料更形完備再補充加註,特此說明。
*1918年2月以前,俄羅斯使用的是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之後則改用西方國家慣用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命旅程橫跨1918前後時空,為免混淆,文章內一律以格里曆日期標註事件。
—————————————————————————————————————————-
此為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舉辦之音樂沙龍的文章分享。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初心
拉赫曼尼諾夫生於動盪的時代,他歷經1904和1917年兩次顛覆性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WW1,1914-1918)後期狼狽的流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WW2,1939-1945)故園難歸的牽掛。44歲離開俄羅斯後,拉赫曼尼諾夫憑演奏、指揮、作曲全才奔波美國與歐陸間,以樂謀生也藉樂寄情,順應風雲詭譎的世事洶濤將俄國獨有的聲音語彙搬上世界舞台,讓藝術的力量在烽煙砲火下依舊閃爍奪奪光亮。再者,版權法規的實行和錄音技術的發明直接嘉惠音樂產業,使優秀演奏家的收入源源不絕。拉赫曼尼諾夫本身獲益於此,亦同時替後世留駐原汁原味之餘韻。冰寒冬日,讓我們聆聽一曲溫熱、感受一闕摯情。 閱讀全文〈〜琴鍵上的華麗與哀愁〜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和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