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百轉千迴〜 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與他的名劇《弄臣》

導聆曲目:歌劇《弄臣》(Rigoletto

—————————————————————————————————————————-
此為2016年10月1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舉辦之音樂沙龍的文章分享。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初心

威爾第是名氣最高的義大利歌劇作家,筆下《善變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飲酒歌》(libiamo ne’ lieti calici)…等橫跨古典流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精緻的旋律稱霸劇壇超過50年,至今大部分創作仍活躍舞台,是劇碼存佔率極高的藝界天王。他誕生的年代恰逢拿破崙勢力衰竭,強弩之末的掙扎在在牽動義大利的命運。這個南方半島從分裂、統一,再到分裂,動盪起伏間義大利人逐漸強化國族意識,也更堅定併合目標。威爾第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多幻化史實、藉古喻今,一字一音牽動愛國意志,提升民族信心。而他從寂寂無聞到閃閃發光的路途,亦值得我們借鏡。2016金秋,讓我們共讀這份執著、共賞這闕悠悠。

一路走來,始終艱辛〜分分合合義大利

絕世梟雄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1789年大革命後威勢日昇,憑藉法政手腕與軍事長才四處征伐,野心所及無不金戈鐵馬、烽火連天,毗鄰國家聞之膽寒。其中,位於法國東南邊的義大利半島自古以邦聯分治,南北延展的地理樞紐加上教皇國度(Papal States)之無上神權使該地常為兵家覬覦,數度讓歐洲列強分瓜蹂躪。1796年起,拿破崙由薩丁尼亞皮埃蒙特(Regno di Sardegna /Piemonte-Sardinia)步步蠶食,囊吞摩德納公國(Ducato di Modena e Reggio)與威尼斯共和國(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Venezia)建立史上第一個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1805-1814)。到了1809年,狂人逆我者亡的囂張甚至不顧世俗眼光,殲滅教皇聖殿創下首度半島一統,凌雲跋扈之姿橫掃千軍萬馬。可惜,樹敵八方註定楚歌四面,第六次反法同盟(The Sixth Coalition)1813年秋天在萊比錫重挫法軍後,即使拿破崙從厄爾巴島(Elba)潛逃復辟,依舊不抵1815年滑鐵盧的致命一擊,流放聖赫倫那島(Saint Helena)寂盡餘生,徒留所向披靡的壯志未酬。

歷史放大鏡:
1. 拿破崙出生科西嘉島(Corsica),該島原屬熱那亞共和國(今義大利西北,Repubblica di Genova,維也納會議後屬薩丁尼亞王國),後賣給法國。因此拿破崙與義法兩國皆有深厚淵源。他1796年入侵北義大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併納各個邦聯:同年摩德納公國、盧卡(Serenissima Repubblica Lucense)和特倫特(Principato Vescovile di Trento)小邦;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1800年托斯卡納大公國(Granducato di Toscana);1802年帕爾馬公國(Ducato di Parma);1806年南向那不勒斯王國(Regno di Napoli)…1809年更收滅教皇國,成為歷史上統一義大利半島的第一人。雖然拿破崙最末以失敗收場,但他在政治軍事上所創下的奇蹟,仍為史家潛心爬梳。
2. 據說拿破崙被放逐厄爾巴島時曾說:「見到厄爾巴島前我曾所向披靡。」(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這句迴文名言,然史實無從追溯,蓋後人杜撰之。

其實從1814年9月起,由奧國外交官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1859)所主持的「維也納會議」(Congrès de Vienne)已積極探討拿破崙式微後的歐陸盤整議題。這場主要由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等保守政壇人士參與的協商力倡恢復梟雄掠攻前的國界,以牽制各國勢力維繫和平。是故義大利又再度回歸邦聯狀態,奧、普、俄三國亦藉機中飽私囊。除俄羅斯攫取波蘭、普魯士媒併薩克森(Königreich Sachsen)外,原本義大利東北的威尼斯共和國則割予接鄰的奧地利,以倫巴底-威尼托王國(Regno Lombardo-Veneto,中文或有譯倫巴底-威尼斯王國者)之名進入殖民時期,與南面拿破崙第二任妻子、奧地利公主瑪莉‧露易莎(Maria Luise von Österreich,1791-1847)所管轄之帕爾瑪形成同體分治的關係。不過,就在談判桌上朵頤靴型半島的同時,自法國大革命埋下的國族種子卻悄悄在義大利知識份子的內心萌芽,從此鼓吹統一與獨立運動的號角響徹天際,頭顱熱血在所不惜。

人物放大鏡:
拿破崙的第二任妻子瑪莉‧露易莎是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z II,Holy Roman Emperor,他同時是奧地利帝國的第一任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z I)和兩西西里王國(今義大利南邊,與那不勒斯在政治上為連體)公主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eresa di Borbone-Napoli,1772-1807)的女兒,這段政治婚姻是梅特涅牽線,本為撐持沒落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的游絲。拿破崙占領義大利時,將帕爾瑪交給瑪莉‧露易莎治理,後維也納會議鑑於其雙重血統維持原案,惟瑪莉‧露易莎不得指定帕爾瑪公國的繼承人。(關於神聖羅馬帝國可參考純慧音樂沙龍部落格《山林川溪,鳥唱蟲鳴〜貝多芬與他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來自德意志的鐵漢柔情〜布魯赫(Max Bruch,1838-1920)與他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二文)

義大利復興運動(Risorgimento)以建國三傑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加富爾伯爵(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1810-1861),和伊曼紐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1820-1878)為首,他們追求民族的自由與自立,創立燒炭黨(Carbonari,今義大利共和黨前身)策畫秘密行動以實踐革命革新。對外,奧地利是最大阻力;對內,教皇國是燙手山芋,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1792-1878)的不肯放手導致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藉宗教名義羅馬駐軍,法皇夢魘陰魂飄移,就算1861年3月大業將竟的伊曼紐二世以義大利國王高度在杜林(Torino)宣布羅馬為都,離真正的統合尚要10輪春秋,必需待至1871年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拿破崙三世召回兵力,美麗的三彩鳳凰才能耀眼國際。

復興放大鏡:
義大利復興運動最後一段進程卡在教宗身上,庇護九世因擔心交出教皇國會遭政治迫害,所以遲遲不願支持統一,而拿破崙三世便也藉護駕之名軍紮羅馬。對義大利新任國王伊曼紐二世來說,他不可能與全世界的天主教徒為敵,因此只好以時間換取空間,靜候天時地利之契機。1871年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拿破崙三世調回軍備增強戰力,於是伊曼紐二世以較平和的手段逼近教皇國,庇護九世見大勢已去,遂禁閉梵諦岡(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稱自己是「梵諦岡之囚」(Prigioniero del Vaticano)。

威爾第1813年10月9日(有10月10日之說)出生帕爾瑪勒朗柯萊(Le Roncole)小鎮時,普魯士正聯盟奧、俄在萊比錫的戰場圍剿拿破崙,相較前輩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的避論政治、遠走法國,威爾第的人生始終和義大利復興運動同心戮力,面對威權重重的作品檢查也毫不退縮。從26歲出道的《奧伯托》(Oberto,Conte di San Bonifacio)到79歲留世的《法斯塔夫》(Falstaff),一生20幾部歌劇大多以意識高揚的樂饗點亮義大利之民族精神,1874年甚至題獻《安魂彌撒》(Messa da Requiem)紀誌愛國作家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1873)的離世,足見其對故土的深情摯愛。這位中流砥柱的作曲家無論在藝術成就與思想層面上,皆為義大利的光榮驕傲、旗幟典範。

從布塞托到米蘭〜蜿蜒曲折的音樂路

威爾第出生平凡,父親卡洛(Carlo Verdi,1785-1867)經營兼賣雜貨的小旅館,同時擔任聖阿堪傑洛教堂(S.Michele Arcangelo)的聖物保管員,母親烏提尼(Luigia Uttini,1787-1851)則來自鄰近的皮亞琴查(Piacenza),是卡洛同行的女兒,家族中並無音樂傳承。由於聖阿堪傑洛教堂位於威爾第居所旁,時時可聞服事之琴彈歌唱,自然成為喜愛聲響小男孩的幼學啟蒙。當時教會的管風琴師名叫拜斯托洛奇(Don Pietro Baistrocchi,生卒年不詳),他發現威爾第與生俱來的音感後便循循善誘,盼4歲孩童的天賦得以發揮。在拜斯托洛奇的勸議下,卡洛於威爾第滿8歲時替兒子購置一台小型二手古鋼琴,讓平時的訓練落實為規律的練習。然而即使卡洛為威爾第買琴,他對孩子的未來卻不敢奢望。在現實生活中,威爾第的父母是得斤斤計較用度的零售商人,卡洛1803年偷偷在旅館縱任賭博的罰金,外加進貨賒欠的債款已經足夠憂勞,根本無餘栽培後代。所以即便感知威爾第在音樂上的異稟,也只能順命從運,任隨時空帶領。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推廣/推薦的錄影錄音如下:

錄影﹕
指揮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195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暨合唱團(Wiener Philharmoniker),與導演彭奈爾(Jean-Pierre Ponnelle,1932-1988),以及歌唱家懷瑟爾(Ingar Wixell,1931-2011)帕華洛帝、葛貝洛娃(Edita Gruberová,1946-)…等於1983年錄製之電影版本。DVD編號:Decca DVD3007

錄音﹕
指揮家李查‧波寧吉(Richard Bonynge,1930-)指揮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與歌唱家蘇莎蘭(Joan Sutherland,1926-2010)、帕華洛帝、米爾斯(Sherrill Milnes,1935-)…等於1971年錄製之版本。CD編號:Decca 414 269-2

音樂影片聆賞:
歌劇《弄臣‧善變的女人》,請聽1983年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的經典詮釋。

音樂沙龍中其它輔助導聆的錄音、圖書,與圖片皆為推廣古典音樂及文化藝術使用,絕無任何販售與複製之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E-MAIL:fluteliza@gmail.com

以下照片為姜怡楷先生拍攝,僅供活動紀錄使用。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純慧將立即移除,謝謝。

愛樂朋友們一起聽聽想想,那些歌劇的片段曾被運用在當代的電影當中呢?藉由這樣的思考,我們一窺歌劇與電影的共通之處,有趣又益智。
愛樂朋友們一起聽聽想想,那些歌劇的片段曾被運用在當代的電影當中呢?藉由這樣的思考,我們一窺歌劇與電影的共通之處,有趣又益智。
歌劇作曲家威爾第的音樂啟蒙就是從故鄉勒朗科來的聖阿勘傑洛教堂而來,敬拜上帝的琴彈歌唱就是喜愛聲響小男孩的幼學啟發。
歌劇作曲家威爾第的音樂啟蒙就是從故鄉勒朗科來的聖阿勘傑洛教堂而來,敬拜上帝的琴彈歌唱就是喜愛聲響小男孩的幼學啟發。
布賽托的大盤酒商巴列齊是推動該地藝文氛圍的重要推手,也是威爾第的貴人兼岳父,兩個人如親父子的情誼持續一輩子之久,即使威爾第的第一任夫人瑪格麗塔1840年離世後亦然。
布賽托的大盤酒商巴列齊是推動該地藝文氛圍的重要推手,也是威爾第的貴人兼岳父,兩個人如親父子的情誼持續一輩子之久,即使威爾第的第一任夫人瑪格麗塔1840年離世後亦然。
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是舉世聞名的歌劇殿堂,也是威爾第事業嶄露頭角的地方。
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是舉世聞名的歌劇殿堂,也是威爾第事業嶄露頭角的地方。
純慧正為大家預告2017年春天我們要聆聽的義大利美食家兼作曲家羅西尼之歡喜歌劇~《塞維里亞的理髮師》。
純慧正為大家預告2017年春天我們要聆聽的義大利美食家兼作曲家羅西尼之歡喜歌劇~《塞維里亞的理髮師》。
歌劇《弄臣》的第一首曼圖亞公爵的詠嘆調歌詞提及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奧格斯」,因此純慧與愛樂朋友們分享此趣味橫生的典故。
歌劇《弄臣》的第一首曼圖亞公爵的詠嘆調歌詞提及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奧格斯」,因此純慧與愛樂朋友們分享此趣味橫生的典故。
歌劇是義大利的強項,悠揚朗吟似天生就在他們的基因哩,連撐著貢朵拉的船夫對歌劇裡的著名詠嘆都能邊搖邊唱,令人生羨。
歌劇是義大利的強項,悠揚朗吟似天生就在他們的基因裡,連撐著貢朵拉的船夫對歌劇裡的著名詠嘆都能邊搖邊唱,令人生羨。
金燦華彩的歌劇音樂與故事是秋日最佳精神食糧,我們專注聆聽、含英咀華,為新的季節注入感動能量。
金燦華彩的歌劇音樂與故事是秋日最佳精神食糧,我們專注聆聽、含英咀華,為新的季節注入感動能量。
威爾第善用音型與配器畫繪弄臣的悲涼、可憐、佝僂瘸跛的模樣、垂淚失魂的情狀,使人聽之感之佩服之。
威爾第善用音型與配器畫繪弄臣的悲涼、可憐、佝僂瘸跛的模樣、垂淚失魂的情狀,使人聽之感之佩服之。
同音反覆的動機在整齣歌劇中不斷重現,威爾第以音樂的文學性一再提示故事的核心寓意,引人入勝。
同音反覆的動機在整齣歌劇中不斷重現,威爾第以音樂的文學性一再提示故事的核心寓意,引人入勝。
威爾第的世紀人生留給這個世界無限資產,有實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他是純慧極敬重的作曲家,能與大家分享真是萬分榮幸。
威爾第的世紀人生留給這個世界無限資產,有實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他是純慧極敬重的作曲家,能與大家分享真是萬分榮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