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與情淚~ 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與他的歌劇《愛情靈藥》

導聆曲目:歌劇《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文章中遇生卒年不詳者暫時不予載記,待日後學術資料更形完備再於音樂沙龍部落格上加註,特此說明。

—————————————————————————————————————————-
此為2016年5月15日星期日下午2:00-5:00於 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舉辦之音樂沙龍的文章分享。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自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以降,歌劇逐漸在義大利發展成熟,從表演型態層面的宣敘(Recititivo)、詠嘆(Aria),到體裁風格層面的美聲(Bel Canto)、寫實(Verismo),義大利代代相傳的劇作家們緊密的將此整體藝術強化為國族的旗幟、全民的嚮往。由威尼斯(Venezia)、羅馬(Roma)、波隆那(Bologna),到那不勒斯(Napoli,又譯拿坡里),劇院的林立增建亦反映該產業之蓬勃興盛、活力蒸蒸。在18世紀葛路克(Christoph Gluck,1714-1787)的革故鼎新與19世紀浪漫思潮的影響下,音樂和戲劇相輔相成的美聲唱段在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董尼采第,與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的手裡臻至巔峰。其中董尼采第編織旋律之自然和塑造角色之靈動又堪稱此間之佼佼者。他從模仿羅西尼到獨樹立風格,篤定得天獨厚的義式悠揚外更強化樂器抽象的敘事性以刻劃幽微流轉之情感,成為承續與創新義大利歌劇的重要推手。在這一場歷史的接力賽中,董尼采第銜延前人、快速繞跑,竭盡所能後交棒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讓這溫暖南國的深情吟詠繼續金燦閃爍、艷麗奪人。

董尼采第西元1797年11月29日出生於義大利北方倫巴底區-貝加莫城,西塔‧阿塔半山腰上的博爾戈卡納雷街10號(Lombardia,Bergamo,Città Alta,Borgo Canale No.10,街道重劃後為14號),他的父親安德里亞(Andrea Donizetti)是一名當鋪搬運工兼清潔工,母親多梅尼科(Domenicae Nava)則依靠編織與裁縫勉力維生。由於經濟狀況困窘貧乏,董尼采第一家人只能長年屈委於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過著若牲畜般窄仄雜亂的日子。董尼采第排行第五,其長兄朱賽佩(Giuseppe Donizetti,1788-1856)、二哥弗朗切斯科(Francesco Donizetti,1792-1848 )為減輕家計投身軍旅,以自音樂家姑丈科西尼(Giacomo Corini)處習得的些許知能在軍樂隊中服務。朱賽佩的力爭上游甚至讓自己晉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駐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樂隊首席,擁有穩定的收入和生活。原本董尼采第暨兄長後也應從軍或尋求能賺取立即收益的行業,然而貝加莫音樂環境的轉變,卻讓原本就嚮往聲音藝術的董尼采第步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同命運的轉角,踏探出去便是另一番風景路途。

純慧按:董尼采第的長兄朱賽佩欲赴君士坦丁堡服役時,緣於義大利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間的矛盾政治立場遭家人反對,但窮日子過怕的朱賽佩仍堅持往之,而他此後的人生也因君士坦丁堡的高額薪資順遂平穩。

貝加莫是文藝復興古城,城內的聖瑪麗亞大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e)從西元12世紀起建立唱詩班及聖樂教育系統,加諸16世紀末葉威尼斯樂派(Venetian School)的沁染,貝加莫儼然在合唱藝術與複音風格(Polyphony)的發展上穩立一足之地。1802年,具備神學與音樂背景的巴伐利亞(Bavaria)作曲家西蒙‧邁爾(Simon Mayr,1763-1845)為承繼老師卡羅‧萊茨(Carlo Lenzi)在聖瑪麗亞大教堂的職位,遂將事業重心由威尼斯移至貝加莫,以樂長(Maestro di Cappella)身分重塑遭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戰事中斷的聖樂事功。邁爾為培育新一代的唱詩班團員和樂器演奏者,號召貝加莫的仕紳賢達出資創辦「慈善音樂學校」(Lezioni Caritatevoli di Musica,現更名為Istituto Superiore di Studi Musicali Gaetano Donizetti「董尼采第高等音樂院」),以學雜費減免或全免的方式招收有天分卻無環境的兒童,企圖創造宗教服事與音樂教育的雙贏局面。經過4年的擘劃,「慈善音樂學校」於1806年春天落成,而喜愛音樂的董尼采第立刻就成為雀躍報考的第一批學生。

純慧按:
1.貝加莫興盛的藝文風氣自古而然,舉例來說,現在貝加莫上城區的市立圖書館(Biblioteca civica Angelo Mai)裡仍然珍藏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神曲》(Divina Commedia)的手稿,可見其對經典重視的程度。此外,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28歲時著手的《貝加莫風格組曲》(Suite Bergamasque)靈感亦汲自此地之樂風。
2.「威尼斯樂派」在音樂上的特點簡單敘述,是指用兩台管風琴、繁複的管絃配置,加上兩個合唱團聲部錯落排列,在具有良好迴響的教堂建築內合唱或競唱的一種歌樂表現形式,最初起源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威尼斯,後來對整個音樂界影響深遠。譬如在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的《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BWV244)中即可見威尼斯樂派立體聲響的運用。

董尼采第入學考試的評審委員除邁爾本人外,還包括聖瑪麗亞大教堂的副樂長薩拉里(Francesco Salari,1751-1823)、小提琴家卡普奇(Antonio Capuzzi,1755-1818)、管風琴演奏家岡薩雷(Antonio Gonzales,1764-1830 )等即將在音樂學校教授不同科別的老師們。因為沒有悠揚高亢的歌喉,聽力良好的董尼采第只被錄取為需要3個月觀察期的試讀生。不過即使他用功勤勉、認真積極,天生低沉暗啞的嗓音依舊成為學院委員會猶疑是否繼續供給他全額獎學金的考量。為此董尼采第還趕緊以原本自娛的素描能力報考卡拉拉藝術設計學院(Accademia Carrara)當作退路,避免萬一被音樂學校遣退後落入無處可去的窘境。所幸邁爾和岡薩雷眼光獨到,看出董尼采第在作曲與鍵盤方面的稟賦,多次在學生綜合成績審查的評議中力保歌聲不佳的董尼采第,才讓他能持續音樂的學習。有趣的是,與董尼采第同期入學的小男孩們到了12歲後紛紛變聲,於是邁爾順勢而為,在1809年修改課程規章,載明歌聲變異者可專攻鍵盤樂器維繫學業。事實上邁爾曾教過董尼采第已從軍的大哥朱賽佩,對執著鑽研人文藝術的董尼采第更是疼愛有加,他明白學生家境之困頓不堪,是故想方設法爭取資源協助愛徒圓夢。並且,邁爾對於董尼采第的訓練徹底嚴謹、毫不馬虎,身為老師的他自己快速而大量的作曲,亦同時給予這位10幾歲的少年份量驚人的習作,希望在以身作則、言傳心教的示範裡讓董尼采第程度猛進,也提早知悉將來音樂產業的瞬息萬變、緊湊現實。

19世紀的貝加莫除了是聖樂重鎮外,歌劇的演出也繁盛蓬勃。由於山陵劃分地域,在地勢較平坦的下城區有1784年啟用的「里察第歌劇院」(Teatro Riccardi,此劇院在董尼采第百年誕辰時更名為「董尼采第歌劇院」Teatro Donizetti);上城區則有歌劇迷們於1807年合資興建的「劇院協會」(Teatro della Società)。源自義大利人以歌劇為傲、尊歌劇為榮的傳統,這兩家劇院一年到頭妙舞清歌、餘韻無窮,讓年幼的董尼采第印象深刻、沉醉著迷。雖然貝加莫在劇場規模和戲劇藝術方面的成就不及羅馬、米蘭(Milano),以及那不勒斯恢弘成熟,但長年在歌唱領域的踏實耕耘卻使此山城成為「貝加莫男高音學派」(Bergamo Tenor School)聚結的核心,舉凡如大衛父子(Giacomo David,1750-1830;Giovanni David,1790-1864)、諾查理(Andrea Nozzari,1776-1832)、多伽利(Domenico Donzelli,1790-1873)、魯畢尼(Giovanni Battista Rubini,1794-1854)…等多位唱遍義大利各大劇院的卓著男聲,無不與貝加莫有地緣或師承的關連。再者,邁爾本身是跨領域的作曲家,歌劇的創作質量私毫不遜於教會音樂,董尼采第在受環境及老師的雙重影響下初試啼聲,於1811年9月13日學校學期結束的音樂會上為邁爾寫詞的滑稽劇《小小作曲家》(Il Piccolo Compositore di Musica )譜曲發表。這部以描寫學校生活為基底的劇目似是董尼采第樂途的預言,當他所扮演的主角-小小作曲家-在舞台上大聲唸唱「我的志向遠大,我的天賦敏捷,我的想像無疆,我的作品亮眼」時,觀眾席裡激昂感動的邁爾更加堅定自己要傾力幫助董尼采第躍上世界舞台的決心。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推廣/推薦的錄影錄音如下:

錄影﹕
1. 指揮家詹姆斯‧李汶(James Levine,1943-)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暨合唱團(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與柯普利(John Copley,1933-)之舞台製作,以及歌唱家盧奇亞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凱薩琳‧芭托(Kathleen Battle,1948-)…等於1992年錄製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之現場版本。DVD編號:DVDG 1016 072532-2
2. 指揮家尼可拉‧瑞斯齊格諾(Nicola Rescigno,1916-2008)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暨合唱團,與納薩尼爾‧米羅(Nathaniel Merrill,1927-2008)之舞台製作,以及歌唱家盧奇亞諾‧帕華洛帝、朱蒂絲‧布列根(Judith Blegen,1943-)…等於1981年錄製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之現場版本。DVD編號:074 3226DH

帕華洛帝1981年現場演唱《愛情靈藥》著名詠嘆調〈情人的眼淚〉已有其他愛樂者放上You tube分享,敬請樂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rh5oiy5kR8

錄音﹕
指揮家李查‧波寧吉(Richard Bonynge,1930-)指揮英國室內樂團(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與歌唱家喬安‧蘇莎蘭(Joan Sutherland,1926-2010)、盧奇亞諾‧帕華洛帝…等於1971年錄製之版本。CD編號:475 7514 DOR2

音樂沙龍中其它輔助導聆的錄音、圖書,與圖片皆為推廣古典音樂及文化藝術使用,絕無任何販售與複製之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E-MAIL:fluteliza@gmail.com

以下照片為姜怡楷先生拍攝,僅供活動紀錄使用。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純慧將立即移除,謝謝。

歌劇《愛情靈藥》的沙龍場次要開始囉!請大家滿心期待,打開眼耳與我們共享音樂為生命帶來的喜悅。
歌劇《愛情靈藥》的沙龍場次要開始囉!請大家滿心期待,打開眼耳與我們共享音樂為生命帶來的喜悅。
有獎徵答的題目,誰要舉手搶答呢?今天的禮物是音樂沙龍自家烘培的靈藥咖啡耶加雪菲,層次分明,口口清香,哪位朋友夠幸運,將它帶回家!
有獎徵答的題目,誰要舉手搶答呢?今天的禮物是音樂沙龍自家烘培的靈藥咖啡耶加雪菲,層次分明,口口清香,哪位朋友夠幸運,將它帶回家!
在故事的言說與音樂的聆賞中,我們歡喜共度艷陽高照的夏日午后。
在故事的言說與音樂的聆賞中,我們歡喜共度艷陽高照的夏日午后。
與愛樂朋友緊密互動,是音樂沙龍重要的一環。
與愛樂朋友緊密互動,是音樂沙龍重要的一環。
喜歌劇故事之歡樂有趣,純慧也陶然自得,樂在其中!
喜歌劇故事之歡樂有趣,純慧也陶然自得,樂在其中!
我們正說著歌王帕華洛帝的二三事,事事精彩!曲曲動心!
我們正說著歌王帕華洛帝的二三事,事事精彩!曲曲動心!
歌劇《愛情靈藥》的唱詞多有與希臘神話相關者,純慧將此故事中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詳細為愛樂朋友們講述。
歌劇《愛情靈藥》的唱詞多有與希臘神話相關者,純慧將此故事中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詳細為愛樂朋友們講述。
音樂沙龍致力於推廣不同藝術的互動與結合,本場次我們準備了目前僅存之中文活體印刷工廠「日星鑄字行」手感質感獨到的鉛字印章,讓大家中場休息時可以印蓋在門票上留念。
音樂沙龍致力於推廣不同藝術的互動與結合,本場次我們準備了目前僅存之中文活體印刷工廠「日星鑄字行」手感質感獨到的鉛字印章,讓大家中場休息時可以印蓋在門票上留念。
音樂沙龍與「日星鑄字行」活體鉛字印章的結合,讓我們聽歌劇的中場休息也感官大開,雀躍不已。
音樂沙龍與「日星鑄字行」活體鉛字印章的結合,讓我們聽歌劇的中場休息也感官大開,雀躍不已。
台上台下的頻繁互動,讓我們對所聆賞的作品印象深刻。
台上台下的頻繁互動,讓我們對所聆賞的作品印象深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