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 我的短笛老師—時任和夫先生

[ 費城系列 ]
[ 純慧朗讀 ]

My Piccolo Teacher Kazuo Tokito

——————————————————————————————————————
因為收到讀者來信問到長短笛的問題,所以簡單在這裡說明一下,以利朋友們順利讀懂此文:短笛是長笛的家族樂器之一,也是長笛家族樂器中最小,但音域最高的一員。它的長度約僅C調長笛(也就是大家認識的長笛)的一半,但是實際音高卻要比樂譜上所看到的高八度。修習長笛的學生多能演奏短笛,但未必有機會專門上短笛課。交響樂團演出曲目若需要短笛時,短笛演奏家大多會坐在長笛家族的最右邊(面對觀眾方向)。
——————————————————————————————————————

<費城系列之七 天普大學波爾音樂院及其「獨立學習」課程>一文中我曾細述由於學校提供學生修習〝Independent Study〞這門建築在自由意志之上的課程,使得我能夠遂行與費城交響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的短笛演奏家時任和夫先生求教的心願。該文亦曾言及因為時任老師鮮少出現在校園,我必需於每周六的早上或下午搭PATCO,也就是往返於費城及紐澤西州的鐵道系統至老師位於紐澤西城郊的家中上課。最初我以為老師是礙於交響樂團的排練及演出行程繁忙,是故避免舟車勞頓而讓學生到自己家裡。然上過幾次課後我才瞭解時任老師學富五車,談音論樂之時擅於旁徵左引,因此唯有讓向學之人至其琴房,方能在傳道授業之際隨時從書架上或CD櫃裡取出其欲詳細解說甚或相互參照的文本讓課堂淋漓盡致。出於對老師熱情洋溢、多元豐富演奏方式的著迷,即使我在費城的求學旅程因多了這門課倍加辛苦,卻也由於常能豐沛不絕的汲取新知而感愉悅滿足。

閱讀全文〈之九 我的短笛老師—時任和夫先生〉

汪洋中的燈塔~長笛家葛拉夫的「黃金七律」

~獻給過去、現在、未來在音樂路上行走的自己以及我親愛的學生們~

[ 讀書趣系列 ]
[ 純慧朗讀 ]

剛過85歲生日的瑞士籍長笛家兼指揮家葛拉夫(Peter-Lukas Graf)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長笛家之一。他1929年生於蘇黎士(Zürich),由安德烈•許奈(André Jaunet)啟蒙,後至盛名天下的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拜於馬歇爾•莫易斯(Marcel Moyse)以及羅傑•柯特(Roger Cortet)的門下學習。除以長笛第一獎(The First Prize)的成績完成學業外,葛拉夫更於畢業的同時榮獲指揮文憑(Conductor Diploma),而他的指揮老師即是二十世紀初葉在巴黎作育英才、桃李天下的法籍作曲家尤金•比柯(Eugéne Bigot)。源自青年時期在演奏與指揮雙領域的孜矻努力,葛拉夫後來的職業生涯豐富多元、能導能演。既以其精準明確的演奏風格遍跡世界,又以其指揮長才帶領許多交響樂團和歌劇的演出。自1991年起葛拉夫更著書立論,將畢生之所學及經驗以宏觀且客觀的角度寫下《長笛基礎練習》(〝Check-Up〞,1991)、《音樂風格演釋指南》(〝Interpretation〞,2001),以及《歌唱的長笛》 (〝The Singing Flute〞,2003)三書,為二十一世紀長笛的演奏及教育定下了理論性與系統性齊備的整合立論。

閱讀全文〈汪洋中的燈塔~長笛家葛拉夫的「黃金七律」〉

安甜靜好~安房直子(1943-1993)《遙遠的野玫瑰村》

[ 讀書趣系列 ]
[ 純慧朗讀 ]

生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日籍女童話作家安房直子是日本兒童文學界頗具指標意義的人物之一。這不僅源自其步上文學之路的年代時逢日本戰後百廢待興的重建時期,更與其承繼自紫式部之《源式物語》以降的日禪風格息息相關。安房女士1943年生於東京,因隔年即讓安房喜代年先生收作養女而得「安房」之姓。聰明早慧加上黃口稚齡時即迷戀改編後的《格林童話》(Grimms Fairy Tales),安房女士在就讀日本女子大學期間即以《月夜的風琴》登上童話舞台,其後更以《花椒的孩子》一舉拿下第三屆日本兒童文學新人獎。因其受教於日籍翻譯家,亦是日本著名北歐兒童文學學者山室靜先生的門下學習達八年之久,她的文字擅於勾勒自然與人、與動物之間平和互助,甚至物我合一的牽繫。並且如若透過孩提之眼,安房女士緩緩道來的故事總是乾淨澄澈,純然真摯,而其描繪琉璃世界下關懷弱勢,超越生死的主題更是她的童話能深植人心的原因。

閱讀全文〈安甜靜好~安房直子(1943-1993)《遙遠的野玫瑰村》〉

之八 吃在費城 三篇

[ 費城系列 ]
[ 純慧朗讀 ]

留學生的生活總是苦樂參半、憂喜相間的。一方面為了逐夢勇敢堅強;一方面又因為想家黯然神傷。我赴美的三年先是待過中部大雪紛飛的愛荷華城,後又至東岸文化鼎盛的費城求學。從臺灣到此二地的距離遙遙迢迢,在尚需人工美簽的年代必需轉機三次方能抵達。因此無論是回家或者去學校,單趟的旅程都超過25個鐘頭,可謂跋山涉水、風塵僕僕。其實我是個標準的〝戀〞家子,若非父母的催促及丈夫(當時是男朋友)的威逼大概無法撐持完那樣辛苦的歲月。為了維繫遠距的感情,丈夫經常往返地球的兩端。印象中他總是搭極早的班機從地球一端的愛荷華或費城要飛回地球另一端的家鄉臺灣,動身時朦眛未開的天光與暈灰未褪的夜幕總讓我想起詩性豪爽卻生於悽愴頹散晚唐的詩人杜牧之所描繪的天階夜色,臨別前我常望著丈夫為我辛苦為我忙而逐年滲出的白髮,覺得涼如水寒如冰的確乎是牛郎織女短聚又需分離的傷心。
(筆者按: 晚唐詩人杜牧之有詩〈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心。」)

閱讀全文〈之八 吃在費城 三篇〉

之七 天普大學波爾音樂院及其「獨立學習」課程

Temple UniversityBoyer College of Music and Dance and its amazing course〝Independent Study〞.

[ 費城系列 ]
[ 純慧朗讀 ]

十九世紀中葉對美國人而言是個革命已經成功,同志齊心努力的年代。因而後來許多為這片新大陸作育英才的高等學府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我在費城的母校-天普大學-即是此風行草偃潮流下的產物。1882年,一位來自麻州(Massachusetts)的律師兼牧師羅素•康威爾(Russell Conwell)從波士頓南下至費城北邊一個名喚Grace Baptist Church的小教會宣教。這位組織能力出眾,曾在南北戰爭(American Civil War)期間號召義勇軍的熱血志士常使窄小的教會門庭若市、眾生雲集。根據史料所載,他的宣道演說兼具煽動性、說服性、啟發性以及娛樂性,唱作兼備、精彩可期,是個天生就具一呼百應、風從響應好本領的演說家。緣此,一名在該教會慕道的印刷工人查理斯•戴維斯(Charles Davies)請問學問淵博、能言善道的康威爾是否能為他在下班後的晚間講學,而康威爾當下的欣然同意使這個給〝好學的夜晚貓頭鷹〞的夜校聲名大噪、川流不息,也為日後天普大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筆者按: 因這群晚上來上課的工人稱自己為Night Owls,是故貓頭鷹亦是今日天普大學的校徽。)

閱讀全文〈之七 天普大學波爾音樂院及其「獨立學習」課程〉

芝加哥交響樂團及其法籍長笛首席馬修•杜佛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its principal flutist Mathieu Dufour

[ 藝文隨筆 ]                                                                                                    
[ 純慧朗讀 ]                                          

盛名遠播的芝加哥交響樂團(CSO)即將於2013年1月25、26日兩天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粉墨登場。目前由義籍音樂總監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所領軍的這個夢幻團隊是美國音樂界的百年老店,正朝著它第122個年頭邁進。如同歷史上所有文化藝術的進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成立亦與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經濟繁榮息息相關。1889年一位愛好音樂的芝加哥商人查理斯•諾曼菲(Charles Norman Fay)在紐約邂逅德裔的小提琴家兼指揮家席奧多•湯瑪斯(Theodore Thomas)。這位事業蒸騰的紅頂商人豪氣的對湯瑪斯提出邀請,表示只要湯瑪斯願意來芝加哥,便許諾給他一個永久性質的職業樂團。是故,被命名為Chicago Orchestra的芝加哥管弦樂團於1891年誕生,並於22年後的1913年正名為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亦即今日樂迷們所熟知的芝加哥交響樂團。

閱讀全文〈芝加哥交響樂團及其法籍長笛首席馬修•杜佛〉

之六 吃在費城‧二篇

[ 費城系列 ]
[ 純慧朗讀 ]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性格,它源溯自其由古及今的文化風貌,亦型塑於其世代更迭的歷史演化。在我流連過的幾個美國大城中,芝加哥是嶄新亮麗、風光明媚的,百年前的炙燄燒得城毀人亡(1871年芝加哥大火),卻也燒出了這個中部大城今日的商賈湧動、熱鬧繁華;紐約則永遠是風華絕代的,即使背負著如911那樣不堪的傷痕,也絲毫無減紐約客臉上的自尊與驕傲;那麼費城呢?費城是老的。因為老,有些聲名狼藉擦不去了,有些藏污納垢洗不淨了,有些陳年積習改不了了。但也因為老,較起那些年輕地方多了點說服力,起碼吃吃喝喝都要多出幾世幾代人。所以在這裡生活的時候,總有些老味道是征服我味蕾讓我一再光顧的。它們倚老賣老,與此城脈息相通、聲氣相連,是費城之所以為費城的緣故。

閱讀全文〈之六 吃在費城‧二篇〉

難以割捨的美麗〜理查.史特勞斯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Concerto for Oboe and Small Orchestra in D major

[ 藝文隨筆 ]

西洋音樂史上總有那麼一些作曲家站在時代的交關處,或推動風格時期的演變,或見證時間巨輪的滾動,在滔滔不絕光陰長河的分水嶺,以神來之筆巧妙的無縫銜接先來與後到,古人與來者。如老巴哈的二兒子C.P.E.巴哈之於巴洛克與古典,如樂聖貝多芬之於古典與浪漫,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左擁浪漫時期自由蜿蜒的聲線,右抱華格納實驗精神的繁複和聲。這位十九世紀中期生於慕尼黑音樂家庭的作曲家是個什麼都得寫到極限的人,他的交響詩(Tone Poems)艱難巨大、目不暇給;他的歌劇(Opera)爭議腥羶、色慾橫流。然而這般的極端卻衍生出一種迷幻,願者上勾,嗜者難戒,彷若華麗的琉璃世界,一旦墮入即難抽身。

閱讀全文〈難以割捨的美麗〜理查.史特勞斯D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艾咪‧波特與<淚水之徑>

艾咪‧波特與<淚水之徑>~Amy Porter with Trail of Tears

[ 藝文隨筆 ]

密西根大學(Univeris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的長笛教授,也是美國長笛史上唯一拿下日本神戶長笛大賽獎項的女長笛家艾咪‧波特於2011年11月18日帶著作曲家麥克‧道格提(Michael Daugherty)2010年的新作<淚水之徑>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這個作品的創作期長達兩年,期間歷經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不斷的改寫與試驗,終成我們今日所見之面貌。整首作品涵蓋三個樂章,分別被命名為「自由的風吹拂之地」、「咒語」以及「太陽之舞」,企圖敘述美國歷史上疼痛而悲涼的印地安人遷徙事件。(Where the Wind Blew FreeIncantation and Sun Dance

閱讀全文〈艾咪‧波特與<淚水之徑>〉

之五 佛利歐博士〜 Dr. Folio與我

[ 費城系列 ]

韓裔美籍指揮家鄭明勳於2010年接受《表演藝術》雜誌訪問時自述他堅持把做為一個「人」放在做為一位「音樂家」之前,並以此信條一生為音樂服務。在費城求學時期,我有幸遇到幾位在藝術理念上與鄭明勳先生不謀而合的老師,以他們的身教言教傳道授業,奉行他們對音樂的理想,履行他們對音樂的承諾。

Dr.Cynthia Folio即是這樣的老師之一。這位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理論組的教授因自幼隨從軍的父親遷徙世界各地,閱歷豐富,並同時擁有伊士曼音樂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音樂理論博士以及長笛碩士後演奏文憑等學位,在美國同時以理論家、作曲家以及長笛家等多重身分活躍於東岸的音樂圈,許多修習長笛的學子都接觸過她的作品。我在愛荷華念書時即久仰其名,但從不敢奢想自己的音樂生命能與這號人物有所交會,甚而演變為合作關係。我先前提過,美國東岸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雖不至武林相見,拔刀對峙,然若以笛喻劍,則頗有種劍與人共存共亡的意味。是故,除了努力自己的表訂課程之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對額外的事情作他想。然而音樂總是眷顧我,經常在我努力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引領我遇見鼓舞、振動我生命之絃的人事物。

閱讀全文〈之五 佛利歐博士〜 Dr. Folio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