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咪‧波特與<淚水之徑>

艾咪‧波特與<淚水之徑>~Amy Porter with Trail of Tears

[ 藝文隨筆 ]

密西根大學(Univeris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的長笛教授,也是美國長笛史上唯一拿下日本神戶長笛大賽獎項的女長笛家艾咪‧波特於2011年11月18日帶著作曲家麥克‧道格提(Michael Daugherty)2010年的新作<淚水之徑>登上國家音樂廳的舞台。這個作品的創作期長達兩年,期間歷經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不斷的改寫與試驗,終成我們今日所見之面貌。整首作品涵蓋三個樂章,分別被命名為「自由的風吹拂之地」、「咒語」以及「太陽之舞」,企圖敘述美國歷史上疼痛而悲涼的印地安人遷徙事件。(Where the Wind Blew FreeIncantation and Sun Dance

1830年,也就是美國傑克森總統(Andrew Jackson)在位的時期,因國土重整的緣由曾提倡一項讓位於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印地安人往田納西州,繼而奧克拉荷馬州遷徙的運動。這個大規模的跋涉使得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印地安人馬革裹屍、凍飢荒野。到了1839年,印地安人其中的一個分支,卻洛基族(cherokee),由於不耐苦寒,在飢病交錯的惡劣環境下曝屍達四千人,因而他們舉步維艱、襤褸蹣跚過的空間與時間被後人命名為「淚水之徑」,標示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最殘忍的種族運動之濫觴。麥克‧道格提是一位極具人道關懷的作曲者,他在創作的源起中自述此作品是述寫人類的精神靈魂如何幫助己身超越無可抗拒的劇變與危厄,進而與新的環境和平共處。協奏曲的三個樂章引領聽者回憶印地安人過去生活的自由桃花源,到詛咒、死亡,終至引領盼望嶄新未來的過程。作曲家聰明的運用了音樂形式與歷史模型的雙軌敘述,把協奏曲三個樂章不同特性的典型延伸成時間之流的輪迴,並在此宿業中得到昇華,救贖,與希望。

如果說不堪的童年成就了犀利冷眼的張愛玲,那麼年輕時的失怙失恃即成全了今日風格力度堅定明確的長笛家艾咪‧波特。她前日吹奏的<淚水之徑>色彩豐富、表情丕變,不禁讓我聯想金庸小說中那些極富戲劇性的片段–幽靜如鏡的湖面剎時天崩地裂、湖水炸開,刀光劍影之間雷聲隆隆、閃電靂靂,使人彷若置身雷光電火之中。她以她深厚的功力讓笛聲飛簷走壁、直指人心,繁複的現代技巧 (Extended Technique)外展現過人的音樂敘述力。她在台上專心敬虔的說故事,說她自己的生命故事,說她母國的歷史故事,也說你我的人生故事,台上台下一陣過癮,一片爽快,而謝幕時的掌聲譁然,是台灣人給這個認真努力的長笛家最高的敬意。

赴美讀書之前我曾在台灣上過這位美國女長笛家的大師班,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求學時期也曾因學校老師的健康因素讓艾咪‧波特代過課。我心下非常敬佩這位不斷精進的演奏者在音樂上不停不停跨越自己的精神。猶記兩年前在美國向她討教德國浪漫派作曲家卡格‧埃勒(Sigfrid Karg-Elert)的作品時她告訴過我〝You play your flute both in good and bad days.〞(無論該日心情好壞都要練長笛)前天的音樂會後感言她亦公開申明〝It is not a career,it is an existence.〞願以此「我吹故我在」的箴言與所有愛音樂、愛長笛的朋友共勉。

連純慧書於11/20/2012台北陽光普照的秋天

文字版權所有,友善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il_of_Tears
這個維京的連結敘述Trail of Tears的歷史,給讀者整個事件的大概念。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trail+of+tears&hl=zh-TW&prmd=imvnsb&tbm=isch&tbo=u&source=univ&sa=X&ei=lXSrUOb3Hs71mAWiu4HgCA&ved=0CEEQsAQ&biw=1536&bih=757
Trail of Tears的相關照片,給讀者歷史的具象感。

http://vimeo.com/18929502
艾咪‧波特(Amy Porter)敘述長笛協奏曲Trail of Tears的誕生至演出的過程,非常值得一看。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