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連純慧
如果詢問愛樂朋友們在古典音樂領域最愛什麼樂器?毫無疑問,得到最多的答案必定是大提琴!的確,大提琴音質上的深沉溫暖、音頻上的接近人聲,不僅讓樂迷們在堂皇的音樂廳裡側耳傾慕,更成為許多人洗滌疲憊、療癒傷痕的私密首選。正因如此,音樂歷史的座標橫軸上總悠然停駐幾闕經典等級的大提琴作品,無論時光走得多遠,它們依舊於燈火闌珊處優雅佇立,靜待渴慕心靈的回眸,而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1896年發表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便是其一。
有意思的是,譜寫下這首古今人氣前三名《大提琴協奏曲》的德弗札克,其實最擅長的絃樂器是中提琴!他18歲自布拉格音樂院畢業後,21到32歲的11年間,一邊發展作曲事業,一邊在「布拉格臨時劇院」(Prozatimní divadlo)擔任中提琴手,親炙前輩史梅塔納指揮棒下的風姿,並藉之傳遞捷克音樂的薪苗火炬。這位波西米亞音樂人企圖以大提琴創作協奏作品的最初意念始於1865年,當時德弗札克替劇院樂團裡的同事大提琴手路德維特‧皮爾(Ludevít Peer)量身打造了一首《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但德弗札克將手稿交予皮爾過目後此曲便不了了之,直至1925年,後人才在皮爾遺物中翻出德弗札克的未竟之業,恍然原來廣受歡迎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問世的30年前,早有暗藏的沉潛與醞釀。
事實上,不只1865年未竟的《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是1896年《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遠距預備,德弗札克1894年出版的,給大提琴和管絃樂團演奏的《寂靜的森林》(Klid,B.182)更是《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的近距跳板。源自浪漫時期興盛的改編風氣,《寂靜的森林》旋律之濫觴是德弗札克1883年秋天至1884年初所創作的一組6首鋼琴聯彈小品《波西米亞的森林》(Ze Šumavy,op.68)當中第五首曲子的改寫,這一組6首描繪故鄉森林景致的性格小品推出時極受市場青睞,於是乎德弗札克先是將第五首<寂靜的森林>改編給大提琴與鋼琴,旋即又立刻以大提琴搭配管絃樂團的面目見世,並將之題獻給捷克大提琴家哈努斯‧維漢(Hanuš Wihan)。如今,這首以冥思氛圍貫穿的篇章已然是大提琴音樂會上的熱門曲目,也是德弗札克18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創作之一。
美好靜夜,請各位傾聽這闕讓我們心情平靜的《寂靜森林》。
大提琴和管絃樂團版本,請聽芬蘭大提琴家Seeli Toivio在赫爾辛基聖殿廣場教堂的演繹,她音樂邏輯清晰、和聲層次分明,是喜歡管絃室內樂作品的朋友一定要收入口袋的大提琴家:
大提琴與鋼琴版本,請聽美國大提琴家Nicholas Canellakis和鋼琴家Michael Brown三四少壯的熟成心語,這個版本賞心悅目、好看好聽:
<寂靜的森林>原版鋼琴四手聯彈,則請欣賞鋼琴家Charles Cocchia與藤原美穂速度流暢自然的演繹,消除疲憊或怒氣,這個版本最合宜:
歡迎加入純慧的音樂沙龍Line@粉絲專頁,便於樂讀純慧老師不定時發佈的優質文章,或是得到純慧的音樂沙龍活動資訊。請用手機按“加入好友”按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