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悠悠,愴然涕下 在孤寂中燃盡熱情之火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導聆曲目: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Op.61

—————————————————————————————————————————–
此為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下午3:00-6:00於西門町法鼓德貴學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導聆課程,現場並備有優質下午茶。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報名參加,謝謝!
—————————————————————————————————————————–

繼海頓與莫札特之後,生命歷程橫跨18與19世紀的貝多芬將維也納古典主義的傳統勵精更始、革新變舊。由於身處西方啟蒙運動的驚滔駭浪之下,加上自27歲起即蒙受耳疾的痛苦試煉,貝多芬型塑出了歷史上獨有之崇高深刻、嚴峻挺拔的音樂風格。他承襲古典精神的高尚典雅,並揉合個人主義的幽微內省,在時代的風馳電掣、推波助瀾下力道十足的將古典的巨輪推堆至浪漫主義的城郭。他不若海頓具貴族皇權的加持,更不如莫札特有天縱英才的穎慧,貝多芬的一生都在與帝制抗衡、與命運搏鬥、與自己掙扎。他永遠在宇宙與人類相抗相偕的議題中論戰,也不斷於宿命與意志相違相抵的漩渦中逆泅。源自對普世價值的熱情獻身以及對厄運考驗的頑強拒抗,貝多芬之後的19世紀作曲家們幾乎無一不受其創作理念與譜曲技法的影響。而其生命與音樂中蘊含的深刻意念亦淵遠流長撼動人心。

貝多芬西元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波昂的(Bonn)一個音樂家庭,家族三代都為科隆的選帝侯(Electorate of Cologne,當時統治歐陸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因此「選帝侯」可以「諸侯」的概念理解之。)服務。其祖父是一男低音演唱家,後來擔任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父親則除了歌唱外還能演奏鋼琴以及小提琴。由於在音樂上所顯露出的早慧,貝多芬的父親自其極年幼時即對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能如神童莫札特般在演奏上顯露神蹟以改善貧困的家境。是故,他對貝多芬施以嚴厲的音樂教育,甚至不惜在公開演出時謊報貝多芬的年齡!家庭教育使然,貝多芬的性格沉默疏離、內斂孤單,他鮮少玩伴、極度早熟,經常馳騁耽溺於自身思考及想像的疆域中,而這些因子皆埋下他日後情感矛盾執拗、情緒暴戾失衡的遠因。

貝多芬自13歲起經常替代忙碌的波昂宮廷管風琴師尼夫先生(Christine Gottlob Neef,1748-1798)彈奏管風琴,在選帝侯費德里希(Elector Maximilian Friedrich)的時代,貝多芬的代職並無給薪,不過到了選帝侯法朗茲(Elector Maximilian Franz)時由於制度的變更,波昂的文藝氣息益加興盛,貝多芬自1784年起得領薪俸。由於工作輕鬆又可大量接觸各類音樂,使其青年時期的音樂基底得以自由且完善的發展。此間貝多芬也開始在波昂教授鋼琴,並在尼夫先生的建議以及自身音樂情感的渴望下於1787年春天首次踏上維也納之途,雖然這趟旅程讓貝多芬得以見到當時聲勢中天的作曲家莫札特,但母親瑪莉亞‧瑪格達蓮娜(Maria Magdalena,1746-1787)病重的消息終使正欲一窺大千世界的貝多芬不得不在兩周內速速返抵波昂,見為肺結核(Tuberculosis)折磨至氣若游絲的母親最後一面。

純慧按:母親過世後,貝多芬曾寫信給他的親人沙登先生(Joseph Wilhelm von Schaden)表示他身心所承載的哀傷以及頓失經濟依靠的惶恐:「我的母親染上肺癆,最後在忍受極度的痛苦之後於七個禮拜前辭世。她是最好也是最慈祥的母親,亦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當我還能呼喚母親甜美的名字並且聽到回應時,我比誰都幸福!現在我的心事要向誰訴說?向我腦海中母親沉默的影像嗎?自從我回到波昂後,幾乎毫無快樂時光,我的氣喘不停發作,恐怕也將變成肺癆。此外,我的心情也極度憂鬱,與我的肉體一同折磨著我。」

貝多芬的父親性格古怪且有家暴傾向,原本以歌唱為業的他在1784年後事業逐漸下坡,到了妻子過世前的一段時間竟如貝多芬的祖母瑪利亞‧約瑟法‧波爾(Maria Josepha Poll)晚年般染上酗酒惡習,經常醉後鬧事還要兒子至警局贖回,全然喪失理家與照顧孩子的能力。緣此,貝多芬在未滿19歲時(西元1789年)即取代無用的父親執掌家中瑣事以及撫育兩位弟弟長大成人。即使在波昂的青年歲月不盡如人意,但選帝侯法朗茲的文化政策卻使波昂的音樂藝術蓬勃發展,這讓陷入家庭與經濟窘境的貝多芬得以在教授鋼琴外還能在教會及劇院的樂團中拉中提琴維生。甚者,其與小提琴演奏家里斯(Franz Ries)和安德烈亞斯‧龍貝格(Andreas Romberg)、大提琴演奏家伯恩哈德‧龍貝格(Bernhard Romberg)、圓號演奏家辛哈克(Nikolaus Simrock),以及長笛演奏家萊夏(Antoine Reicha)在音樂上的切磋琢磨亦型塑了他對管弦樂法的初概念。

其實在貝多芬再度前往他生命的第二故鄉維也納之前已與聲譽鼎盛的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有過一面之緣,不過一直要等到西元1792年11月貝多芬方才在他的好友兼贊助人華德斯坦伯爵(Count Ferdinand Ernst Gabriel von Waldstein,1762-1823)的勸說下赴維也納向海頓求教。除了睿智的華德斯坦伯爵外,無人認為此行是貝多芬與故鄉的永別,因此他僅帶了簡單行囊及一本朋友們寫滿祝福話語的紀念冊(album amicorum)便離開波昂。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選用導聆的錄音如下:

義大利指揮家里卡多‧慕提(Riccardo Muti)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與西伯利亞小提琴家瓦汀‧列賓(Vadim Repin)合作的版本。CD編號:477 6596GH2。聽者可在佳佳唱片中華店古典部購得。

 

感謝馬啟超醫師提供純慧音樂沙龍的現場照片,記錄這場感動又愉快的盛宴。
感謝馬啟超醫師提供純慧音樂沙龍的現場照片,記錄這場感動又愉快的盛宴。

10268341_816931034987321_1946180836_n

10255825_816930861654005_1435510160_n

純慧用以導聆以及分析的錄音和總譜。
純慧用以導聆以及分析的錄音和總譜。
與貝多芬相關的兩部電影,分別描述貝多芬的愛情以及人生暮年。
與貝多芬相關的兩部電影,分別描述貝多芬的愛情以及人生暮年。

 

純慧為音樂沙龍製作的音樂史以及曲式分析講義。
純慧為音樂沙龍製作的音樂史以及曲式分析講義。

 

參與討論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