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暨鋼琴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orenboim)

[ 愛樂小點心 ]

指揮家暨鋼琴家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orenboim)

與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以及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同列猶太裔國際級音樂家的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因1942年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艾利斯(Bueos Aires),他的雙親皆是俄裔猶太人。由於當時的布宜諾艾利斯是全球擁有第三多猶太人口的城市,因此巴倫波因的童年便隨著父母在此度過。他五歲時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後由父親悉心調教,七歲時即舉行了人生首次的鋼琴獨奏會。鑒於他在音樂領域所展現的天賦與早慧,1952年,也就是巴倫波因十歲的時候,他的雙親即帶他前往薩爾茲堡參加烏克蘭籍指揮家伊果‧馬克維奇(Igor Markevitch)的大師班,並且也在該次的旅行中認識了後來對巴倫波因指揮生涯影響甚鉅的指揮家威廉‧福特維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按:此人曾任職於柏林愛樂、布商大廈,以及維也納愛樂等頂尖樂團。)。此後,巴倫波因便在歐洲接受正統的古典音樂教育並於1966年成功指揮英國室內樂團的演出後正式踏上職業指揮家之途。

1967年,巴倫波因在好友祖賓‧梅塔的見證下與知名的大提琴家賈桂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在以色列結婚。不過由於杜普雷28歲後因多重性硬化症被迫中斷演奏生涯,加之八零年代後皆臥病在床,巴倫波因在1987年妻子過世之前便早已與俄國鋼琴家艾琳娜‧巴斯奇諾瓦(Elena Bashkirova)於巴黎同居並育有二子,兩人更於1988年正式結婚。

巴倫波因的指揮生涯最為愛樂人所津津樂道的除了他自1989至2006十七年間把芝加哥交響樂團帶至頂峰外,就是在二次大戰以色列建國後成功闖關將華格納的音樂帶入這個猶太王國的領土。由於華格納是反猶太主義者(Anti-Semitism),加上希特勒是華格納的忠實樂迷,是故欲在以色列演華格納的作品難如上青天。以色列愛樂的總監祖賓‧梅塔企圖扭轉此音樂局勢失敗後,巴倫波因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終於在2000年於以色列指揮柏林國家管弦樂團時以「安可曲」的方式將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Prelude of Tristan und Isolde)引渡至以色列的國土。雖然他此舉後來仍遭非議,但主張政治非關音樂的巴倫波因堅定強調「華格納不是發動大屠殺的人,世人應該公允的對待他的音樂!」的觀點,堅持自己要藉此舉解放華格納,也解放在納粹迫害下受傷的靈魂。

多元的成長及工作環境使巴倫波因深黯七國語言,並同時擁有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的公民身份。目前他定居米蘭,除受聘於多個交響樂團與歌劇樂團外,亦是音樂節的常客。政治立場上則明確支持巴勒斯坦的人權與領土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