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聆曲目: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
—————————————————————————————————————————-
此為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下午2:00-5:00於天下文化-93巷人文空間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浪漫末期萬星綴夜、繁花盛開,從北到南千響齊發、百家爭鳴。當芬蘭的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高唱民族頌歌,德國的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狂書爭議極限,法國的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捕捉光影波粼之時,義大利的普契尼也正在屬於他的時代奔縱馳騁、發光發熱,繼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的巔峰後續接將義式歌劇推堆至柳暗花明的風景。他糊化了浪漫與現代的間隙,併揉了調性與非調性的隔閡,兼擅了本土與國際的元素,亦將歌樂臻至交響化的境界。其生命歷程對於現實悲喜的體悟更讓他在「寫實主義」(Verismo)之領域拔得頭籌,同時代之劇作家萊翁卡瓦洛(Ruggero Leoncavallo,1857-1919)、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奇萊亞(Francesco Cilèa,1866-1950)、喬達諾(Umberto Giordano,1867-1948)等皆難望其項背、正面迎擊。放眼20世紀後的歌劇樂池,無不是《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托斯卡》(Tosca)、《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杜蘭朵公主》…等馥郁濃烈的香氣、柔麗艷媚的身影。
普契尼1858年12月22日(或有23日之說)生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絲綢小城盧卡(Lucca),其家族自高祖父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712-1781)以降連續誕生了五代的音樂家,並至劇作家普契尼的父親米歇爾‧普契尼(Michele Puccini,1813-1864)止皆以管風琴師或唱詩班指揮之職服務於盧卡當地的聖瑪汀諾教堂(St. Martino),為該城的音樂演奏與教育貢獻超過百年,是音樂史上繼巴哈(Bach)家族後難得能夠克紹箕裘、血脈相承世紀之久的音樂家庭。然而,有別於耳濡目染、不學而能的日月沁潤,普契尼5歲失怙,米歇爾的驟然離開讓稚兒寡母驚愕惋然、惶惶失措。普契尼年紀尚幼,無可立即世襲父業,因此盧卡市議會便先聘用其舅父,亦是知名的音樂教師弗圖納托‧馬吉(Fortunato Magi,1838/39-1882)代理米歇爾之職務,同時教授普契尼演奏及理論,盼望為聖瑪汀諾教堂培育下一代的樂師接班人。
純慧按:普契尼家族中,任職聖瑪汀諾教堂的五代音樂人分別為:
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712-1781)
安東尼奧‧普契尼(Antonio Puccini,1747-1832)
多梅尼哥‧普契尼(Domenico Puccini,1772-1815)
米歇爾‧普契尼(Michele Puccini,1813-1864)
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與其高祖父同名
自1739年賈科莫‧普契尼服務聖瑪汀諾教堂起,至1864年米歇爾‧普契尼
離世止,普契尼家族在此教會服務125年,對盧卡地區音樂發展貢獻卓著,
今日盧卡的文獻檔案中,還保有眾位普契尼的重要史料。
馬吉對外甥的音樂教育相當嚴格,凡普契尼唱音未準即以踹踢脛骨作為懲戒,還經常厲聲斥喝小男孩毫無天分、缺欠資質。普契尼的母親阿碧娜‧馬吉(Albina Magi,1831-1884)對此舉頗有微詞,是故強勢將兒子轉入先夫學生安傑洛尼(Carlo Angeloni,1834-1901)門下繼續學習。安傑洛尼本身是極優秀的作曲家,對教學具熱忱也有方法,普契尼在其悉心調教下,10歲進入聖瑪汀諾教堂的唱詩班,14歲起以管風琴技藝勇闖包括家鄉盧卡在內附近大小城鎮的各個教會,16歲成為帕齊尼音樂院(Istituto Musicale Pacini)的正式生,儼然全備承繼乃父之志的氣勢。甚者,普契尼的熱學之心引領他邁向更寬廣的道路。西元1876年,比薩(Pisa)的新劇院(Teatro Nuovo)敲定在新樂季演出威爾第的名劇阿伊達(Aida),原本盧卡地區許諾以鐵道專車載送欲前往聽劇的樂迷,未料專車臨時取消,兩地19英里的距離迫使諸多樂迷闌珊未往。普契尼年輕風發,興致高昂,遂偕友人卡尼那尼(Carlo Carignani,1857-1919)和茲采尼亞(Zizzania,全名與生卒年不詳)徒步數小時至比薩賞劇。就此一去有志大立,威爾第豪筆下的華麗壯闊在普契尼的胸臆翻起萬丈洪濤,歌劇創作的種子由是深埋這位青年作曲家的心底。
普契尼生於教會音樂之家,為禮拜儀式譜寫給合唱或獨唱吟詠的聖樂易如反掌,他在帕齊尼音樂院就學期間即創作了華美準確的「信經」(The Credo)、「聖哉經」(The Sanctus)、「羔羊經」(Agnus Dei)…等頌樂,1880年畢業時也以一部完整彌撒(A Messa a Quattro Voci)深受好評,然盧卡的學習資源多有侷限,藝文風氣也未能廣開,譬如西元1874年,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著名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Op.64)在此城上演時,音樂廳門可羅雀,似乎無人瞭解此樂的可聽性及重要性。是故伶俐慧黠、求知若渴的普契尼欲窮千里目,勢必離開故鄉方可行。正值此刻,瑰麗璀璨、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也正在西北邊的米蘭對他聲聲召喚。
米蘭(Milano)自西元3世紀西羅馬帝國以此為都開始,經過千年的發展與演化,至19世紀時已成為政治經濟欣欣之榮城,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與渥梅劇院(Teatro dal Verme)的矗立更將此地文化藝術水準臻至巔峰。因此米蘭音樂院(或稱米蘭威爾第音樂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Giuseppe Verdi〞di Milano)便是莘莘學子更上層樓的首選。該校新興的教學系統,承繼自文藝復興的丰華,以及一流的師資陣容再再吸引普契尼的熱切渴望。不過,普契尼的家境清寒貧苦、食藿懸鶉,無力負荷米蘭當地的生活費及學費。在盧卡市議會不願出手相幫的情況下,勇敢堅毅、眼光長遠的母親阿碧娜‧馬吉四處奔波為子籌錢,最後在覓得瑪格麗塔女王(Queen Margherita,1851-1926)獎學金以及親戚切盧醫師(Dr Nicolao Cerù,1817-1894)的幫忙下普契尼方能一圓米蘭夢。潛灘難困蛟龍,疏林勿藏鴻鵠,矢志青年走出故鄉後便如鴻龍飛天、大鷹展翅,一步步在歌劇領域嶄露頭角、溢射鋒芒。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推廣/推薦的錄影錄音如下:
錄影:
指揮家詹姆斯‧李汶(James Levine,1943-)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暨合唱團(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與法蘭可.柴菲雷利(Franco Zeffirelli,1923-)之舞台製作,以及歌唱家伊娃‧馬頓(Éva Marton,1943-)、里歐娜‧米歇爾(Leona Mitchell,1949-)、普拉西多.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 1941-)… 等於1989年錄製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之現場版本。DVD編號:073 058-9GH。
錄音:
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1936-)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與歌唱家喬安‧蘇莎蘭(Joan Sutherland,1926-2010)、蒙特賽拉特‧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1933-)、盧奇亞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等於1973年錄製之版本。CD編號:DECCA 478 7815DX3。
音樂沙龍中其它輔助導聆的錄音、圖書,與圖片皆為推廣古典音樂及文化藝術使用,絕無任何販售與複製之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E-MAIL:fluteliza@gmail.com
以下照片為姜怡楷先生拍攝,僅供活動紀錄使用。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純慧將立即移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