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聆曲目:歌劇《卡門》(Carmen)
——————————————————————————————————–
此為2015年2月8日星期日下午2:00-5:00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之音樂沙龍的簡短紀錄文。純慧的音樂沙龍是純慧為愛樂朋友們講述好樂的古典音樂推廣及導聆講座,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謝謝!
——————————————————————————————————–
十九世紀中葉,當德國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與義大利的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憑藉著他們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長才與線條絢麗的詠嘆調(Aria)在歐洲歌劇舞台上耀眼奪目、光輝燦爛之際,法國的歌劇發展卻一直停留在沒落的「大歌劇」(Grand Opera)及空泛的「喜歌劇」(Opéra Comique)間,無有可與德義兩國匹敵並論的歌舞藝術出現。即使做為法國音樂指標的巴黎高等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創作人才,然觀眾品味之保守與藝文環境之艱難使得大多數
青年作曲家龍困潛灘、抱憾扼腕,法國的歌劇進程亦因此遲滯不前、停緩不濟。直至忠於己身信念的比才突破重圍、不顧千夫的大膽嘗試嶄新型態後才將法國的舞台藝術臻至與德義鼎立的高峰,甚至間接影響了後來義大利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1863-1954)以及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在「寫實歌劇」(Verismo Opera)領域的成就。音樂家境之薰陶、聰穎天資之早慧加諸對文學作品的熱愛,比才的人生似乎註定要行往歌劇創作的方向,在命運的冥冥安排中為法國音樂戲劇的沿革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道路。
比才西元1838年10月25日出生於巴黎。其父阿道夫.阿爾芒.比才(Adolphe Armand Bizet,1810-1886)原為髮型師兼假髮製造商,由於擅於歌唱,在作曲家比才出生的前一年改行當聲樂老師。其母艾梅.瑪麗.德爾沙特(Aimée Marie Louise Léopoldine Joséphine Delsarte,1815-1861;姓氏或可拼作Del Sarte或Delzart)則是鋼琴家,亦為聲樂暨表演名師弗朗索瓦.德爾沙特(François Delsarte,1811-1871)的胞妹。得自家庭環境的濡染,比才4歲起即由母親啟蒙習樂,並從父親與家教學生的朗朗歌聲中潛移默化了各類的歌唱技巧。源於雙親對獨子的苦心栽培、刻意訓練,比才9歲時已可在琴鍵上隨心所欲、揮灑自如,對於父母所傳授的技巧理論亦應用得體。因此雖未達法定之入學年紀,阿道夫仍堅持將兒子送至培育頂尖音樂家的搖籃-巴黎高等音樂院-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
純慧按:作曲家比才的舅舅弗朗索瓦.德爾沙特即是著名的「德爾沙特肢體教學法」,或稱「德爾沙特技巧」的發明人,這套技巧是傳授歌唱家、演員、演說家,以及舞蹈家…等運用自然肢體動作表達內心情緒的訓練系統。著名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1878-1927)即深受此系統的影響,並加以發展延伸。如今這套技巧已被廣泛運用到表演藝術之外的美術、雕刻、設計,甚至服裝等各領域。
因以超齡天賦入學,比才始進音樂院時並無立刻成為正式生。然因時任考試委員之一的法國號教授梅弗雷德(Joseph Meifred,1791-1867)極激賞比才之天賦,於是安排他與鋼琴名家馬蒙泰(Antoine François Marmontel,1816-1898)先以個別課的方式學習,靜待比才之足齡與音樂院之額缺。此外,比才亦同時向齊瑪曼(Pierre-Joseph-Guillaume Zimmermann,1785-1853)修習音樂理論,以齊備作曲領域的各項知識。不過,年過耳順的齊瑪曼體弱多病、缺課頻頻,是故比才只得同時求教齊瑪曼的女婿,即名振四方的作曲家古諾(Charles François Gounod,1818-1893)。拜古諾為師的期間比才不僅編纂了部分古諾的作品,更在爬梳前輩手稿的靜思中浸潤了許多珍貴的創作技巧。甚者,比才也在古諾門下結識他後來人生旅途的知音摯友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此二人之情誼是比才在蜿蜒音樂路上可靠的扶持、溫暖的慰藉。
「羅馬大獎」(Prix de Rome)是巴黎高等音樂院頒給頂尖學生的獎學金,獲此大獎之青年音樂家可善用它至義大利以及其它法國以外的國家進修。音樂史上諸多名家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1803-1869)、馬斯奈(Jules Massenet,1842-1912)、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等等皆為羅馬大獎的得主,因此對創作身懷熱情的比才無疑也將盡力爭取這難得的獎學金。歷經幾度考驗,西元1857年未滿弱冠的比才憑清唱劇《克洛維斯與克洛蒂德》(Clovis et Clotilde)拿下羅馬大獎並旋即前往沛暖的義大利遊學(1858年1月27日抵達義大利 ),在此南方半島生活的3年是比才人生中最愉悅的時光,除豐厚的獎學金使他金錢無虞外,義大利豐富華彩的各類藝術讓比才眼界大開、見識增長。其實比才在義大利時期創作上並無量產,因為此地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建築、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而非音樂。緣此,比才在義大利的幾年除了於其居所法蘭西學會(French Academy)之梅第奇別墅(Villa Medici)廣交賢傑外,多將大把光陰擲於遊歷山川和古蹟之上,泰拉奇那(Terracina)之港灣、拿坡里(Naples)之繁華、龐貝(Pompeii)之肅穆…在在憾動比才年輕易感的心。即使他與義大利行旅相關的著名曲目《羅馬交響曲》(Roma Symphony)自提筆至截稿整整宕延超過11年,然這兒繽紛斑斕的異國情懷確乎在比才年輕的生命裡留下豐沛活絡的足印,也成為他日後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泉源。
《 後半文章已隱藏 》
《 完整文章預計於2017年秋冬以書籍形式出版,敬請期待 》
純慧今日選用導聆的錄音錄影如下:
- 指揮家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1930-2004)指揮維也納歌劇院室內樂團與管弦樂團(Bühnenorchester & Orcheste der Wiener Staatsoper),與導演法蘭可.柴菲雷利(Franco Zeffirelli,1923-)、歌唱家伊蓮娜.歐布拉佐索娃(Elena Obrazstsova,1939-2015)、普拉西多.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 1941-)… 等於1978年12月9日錄製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Vienna)之版本。DVD編號:JDV311070(此DVD目前絕版)。
- 指揮家喬治.普赫特(Georges Prêtre,1924-)指揮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Orchestre du Théâtre National de L’Opéra),與歌唱家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1923-1977)、尼可萊.蓋達(Nicolai Gedda,1925)…等於1964年7月6-20日錄製於巴黎沙利瓦格蘭劇院(Salle Wagram,Paris)之版本。CD編號:Warner Classics 0825646341108
音樂沙龍中其它輔助導聆的錄音、圖書,與圖片皆為推廣古典音樂及文化藝術使用,絕無任何販售與複製之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謝謝!E-MAIL:fluteliza@gmail.com
以下照片均為活動紀錄使用,若有侵權亦請來信告知。